“已經成家的兄弟,你們一年後找這幾位隊長領取安家費。”荊竺道,“還有,能夠管理好船務的人額外有福利。”
“要是我們都能管好一艘船,是不是都有福利?”人群中有人問道。
“當然!”荊竺說道,“可以先告訴兄弟們,從漢口到應天府也會有大船,比現在的還大,誰做得好我就把船交給他打理,還會給他派護衛,都聽清了嗎?”
“聽清了!”
在場的隊員們似乎又看到了五年前的情景。
“還有你們!”荊竺轉頭對齊野楓等人說道,“遇到好苗子可以收徒弟,當了師父同樣有獎勵。”
“是!”
“登船啟航!”
許多讀者們對於‘船’的概念通常是停留在影視劇裏麵的道具上,不太清楚明朝商船的大小及造價,當然也不是太了解商船的載重量和航速,蘭花先生小小的科普一下:
我們見到最多的是‘烏篷船’,通常是一人搖櫓航行,時速可達三十裏;而明朝用於水上巡邏追擊的‘哨船’除了一人搖櫓,還需要八個人同時劃槳,並且有一根桅杆懸掛船帆,船身長度十一米至十三米,寬度約二米五,這種船在順風的航速可達五十裏,費用不超過八兩銀子;長寬均為‘哨船’兩倍的沙船已經是相當大的帆船了,費用約為二十六兩白銀。
明朝對海船的管控非常嚴格,這裏不做過多說明,作為內河的商船則是我們常見的‘沙船’。
沙船,顧名思義就是適於在水淺多沙灘的航道上航行,江河湖海皆可航行,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寬、大、扁、淺;載重量一般在二百五十噸至八百噸(二千石至六千石),多根桅杆,尺寸都是根據裝載量而定。
——作者按:沙船始於唐代,名稱正式出現是在嘉靖年間。
“小齊、葛藤,上‘金安吉號’;鐵錨、杜星,‘玉安吉號’交給你們!”荊竺說道,“升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