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劉衍一大早便來到了火器督造處,譚曉大早早的等在門口,還特意帶上了趙昚一起。
在火器督造處剛剛成立的時候,隻有譚曉大等十幾個工匠,經過這段時間的不斷招募,以及劉衍與王炆鎮的支持,現在火器督造處已經有匠戶二十餘戶,工匠正丁四十餘人,有好幾對匠戶父子,兄弟同在兵甲坊工作的。
另外為了補充火器督造處的人手,劉衍還專門從大盤堡內調集了五十多名壯婦協助,現在這邊人手已經是不缺了。
後來為了製作定裝紙殼彈,劉衍除了從匠戶中選派了一些老弱男子及婦女外,還從堡內選取了一些老弱及婦女前來幫忙。算起來,連上工匠,連上普通工人,現在的火器督造處已經有一百餘人在勞作。
劉衍在譚曉大和趙昚的陪同下,開始了這次視察。
從火藥坊、兵甲坊,再到火器坊,劉衍一路看來,又有譚曉大的解說和介紹,隻見這些匠戶技藝大多父子相傳,在招收學徒時規定也非常嚴格,那些熟練的匠戶正丁們,大多有自己單獨的爐箱砧座位置,平日除了一些關鍵的部位外,器械大多是讓自家的子弟學徒們打製,他們則最後把關。
劉衍對武器的質量要求嚴格,反應到譚曉大頭上,他也是對工匠們的要求極高,每件出爐的武器都有編號,出了問題,可以輕鬆地找到打製工匠及管事頭上。對譚曉大現在來說,劉衍對他器重,每打製一批的武器,他都有相關的獎勵,在大盤堡內,他算是高收入的人員了,就算是陳勳、王越等幾個小旗官都不如譚曉大收入高,他可不想砸了自己的招牌。
劉衍等人在火器督造處內看了一陣,隻見裏麵叮叮當當的,各處工坊的工匠們正幹得熱火朝天,勞動的積極性非常高,與其他衛所的工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