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劉心武妙品紅樓夢:全五冊

白骨累累忘姓氏

這一回前麵以很大篇幅寫寶玉、寶釵、黛玉之間微妙的三角關係,是所有《紅樓夢》讀者都不會忽略的。

這一回還特別把寶玉戴的通靈寶玉和寶釵戴的金鎖加以繪圖介紹,許多讀者都能背誦出那上麵鐫的字跡。但周匯本對“後人曾有詩嘲雲”一句後引出的那首關於通靈寶玉的詩,根據古本選字,與通行本有所不同。通行本第二句是“又向荒唐演大荒”,周匯本則是“又向荒唐說大唐”;通行本第四句是“幻來親就臭皮囊”,周匯本則是“幻來親就假皮囊”。一位親戚聽我跟他這樣說,一時難以接受,他的反應是:“幹嗎要改書上的詩啊!”可見以前的通行本威力之大,使得我這位親戚以為周匯本是在“改詩”。我就耐心給他解釋,周匯本沒有擅改曹雪芹一個字,隻不過是從諸多種古本中那一句詩的不同寫法裏,挑出來認為是更接近曹雪芹原筆原意的一種寫法來罷了。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究竟各古本裏的哪一種寫法更符合曹雪芹的原筆原意,是可以討論的。

這首詩的最後兩句非常重要,各本一致,並無另樣寫法。但許多讀者都不去體味。按說這首詩的第五、六句,已經把寶釵“運敗金無彩”、寶玉“時乖玉不光”的結局交代出來了,接下去感歎一下他們的悲劇命運也就可以打住,但最後兩句卻由他們兩位做出了一個驚人的“類推”,叫作“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白骨,就是遭難死去的人,用“白骨累累”形容都還不到位,一定要說成是白骨堆成了山!遭難的不僅是公子,連“紅妝”,就是閨中婦女,也成批地牽連隕滅!更令人錯愕的是,這些被害死的人竟連姓氏也被抹掉了,以致你查官方檔案、查家譜,竟然都毫無痕跡可尋了!

小說當然不能等同於家史,但曹雪芹是以“假語”(小說)來竭力隱藏一些真事(家族命運),這個創作動機和實際效果,是分明存在的。從曹雪芹往上算,到地位顯赫、聲名卓著的曹寅,隻不過三代。曹寅留下的官方記載很多,他給康熙的奏折和康熙在奏折上的大量批語,現在仍保存在故宮檔案館裏,私家著述裏與他相關的文獻資料也極其豐富。到曹寅的子侄,也就是曹雪芹的父輩,官方檔案資料也還存留不少。我前麵引用了雍正二年雍正皇帝在曹 的請安折上的大段朱批,就是幾年後雍正懲治曹 的官方文檔,也還保存至今。但是,到了乾隆初年,特別是乾隆四年的“弘晳逆案”以後,曹家似乎就從人間蒸發了,官方檔案裏不見隻字,而且這樣一個望族的家譜也突然中斷,以至現在我們對曹雪芹本人也必須借助於並不多的民間資料來考證他的身世。因此,“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盡管是小說裏的話語,我們把它看作曹雪芹對自己家族不僅被乾隆皇帝毀滅而且事後相關檔案也被銷毀得幹幹淨淨所發出的沉痛而悲愴的控訴,應該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