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劉心武妙品紅樓夢:全五冊

五月之柳夢正酣

1

大觀園是怎樣的景象?《紅樓夢》第十七、十八回對之有細致入微的描寫。那些宏大的華麗空間不去說它了,在賈政和一群清客以及賈寶玉初遊大觀園時,有一筆過場戲性質的描寫:轉過山坡,穿花度柳,撫石依泉,過了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藥圃,入薔薇院,出芭蕉塢……光這些點綴在正景之間的園林小品,就足令人心醉神迷了。

曹雪芹有意不在前麵把大觀園的景物寫盡,在劉姥姥二進榮國府,薛寶琴、邢岫煙、李紋、李綺“一把子四根水蔥”的美人兒來榮府客居,壽怡紅擺壽筵,以及第七十六回中秋品笛、黛湘聯詩等後麵的情節裏,他很自然地補充描寫了大觀園裏的許多景物,如秋爽齋、紅香圃、蘆雪廣、凸碧堂、凹晶館、翠樾埭……

“劉姥姥進大觀園”,成為一句流傳甚廣的民間俗語。已故著名文學理論家,也是紅學家的何其芳先生,曾提出過“典型共名說”,認為衡量一個文學形象夠不夠得上藝術典型,就看這一形象是否被廣大讀者當成了一種社會生命存在的“共名”,比如賈寶玉,人們讀過《紅樓夢》以後,往往就會把生活中那種自己特別願意在少女群中玩耍,而少女們也都特別願意跟他交往,那樣的少男,稱作“賈寶玉”,因此判定賈寶玉達到了藝術典型的高度;像王熙鳳、林黛玉、劉姥姥……都達到了“共名”的效果,“她可真是個鳳辣子!”“你真是個林妹妹!”“我可真成劉姥姥進大觀園啦!”這類人們在生活裏的隨口議論,都是這些文學人物因取得“共名”效應而可以判定為藝術典型的例證。但是,幾乎沒有人會對生活中的某人指認為“真是一個王夫人!”或感歎“哪裏跑來個薛姨媽!”。王夫人和薛姨媽盡管也是寫得頗為生動的文學人物,卻還夠不上是藝術典型。何其芳先生的立論在當時(20世紀60年代初)就受到一些人批評,引起不小的爭論。有興趣的人士可以找出當年那些論辯的文章來讀,不管讀後是否認同何其芳先生的“典型共名說”,但是對何先生善於獨立思考,敢於發表新穎的見解,大概還都是會佩服的。任何學術課題,允許提出新說,容納“驚世駭俗”的見解,應該是推動學術進步的一個前提,海納百川,方呈浩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