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裏最硬的是骨頭,比骨頭還硬的是意誌。
譚友林的右手掌、右臂先後開了八次刀,洋醫生、土醫生都盡了努力。即便如此,他傷口裏最後一塊碎骨頭還是自己拔出來的。
戰傷與疾病同譚友林博弈,譚友林用黨性和血性回應挑戰。譚友林的信念和意誌在不斷淬火中錘煉成鋼。
1937年7月7日,蓄謀已久的侵華日軍,在宛平製造“盧溝橋事變”,華北廣大地區在日軍猛烈進攻下淪陷,“盧溝曉月”的千古勝景,成了中華民族不堪回首的痛苦記憶。
華北日軍的槍炮聲,打破了陝北高原的暫時寧靜,延安窯洞裏的油燈徹夜不熄。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機關頭,中國共產黨力挽狂瀾,立即發表《抗日宣言》,站在了全麵抗日浪潮的最前列。
八一三淞滬會戰失利,南京國民黨政府生死存亡懸於旦夕。蔣介石迫於全民壓力和戰局態勢,放棄“不抵抗政策”,開始實行“焦土抗戰”。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抗日的烈火熊熊燃燒。
“西安事變”讓國共兩黨再次走到一起,舉國迎敵的抗日統一戰線初步形成。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會議之後,陝甘寧邊區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11日改稱第十八集團軍),分赴華北各個抗日戰場。
10月12日,南方八省的紅軍和遊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之後於大江南北和閩浙兩省開展抗日遊擊戰爭。
根據中共中央部署,賀龍率領八路軍一二○師進入晉西北地區,放手發動群眾,開展遊擊戰爭。就在此時,譚友林、賀炳炎、楊秀山、何輝被賀龍急電召回,夜以繼日地趕往山西五寨一二○師師部,準備接受新的戰鬥任務。
掙脫傷病折磨的譚友林,本來就長著一張娃娃臉,經過兩個多月的療養,容光煥發,精神飽滿,手臂功能基本恢複,和同行的戰友一起,迫不及待地返回部隊向賀老總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