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鐵血將軍曠世情

第4章 邱雲沒有想到,同學中有個紅軍師政委

七七事變後,北平、天津、唐山、太原等城市的大學生先後遷往內陸腹地。北平朝陽大學遷到湖北沙市落腳。

淞滬會戰、南京淪陷後,安慶在溯江而上的日軍槍炮聲中失守,安徽大學被迫停辦。安慶的邱成武大夫把診所遷到武漢,正在安徽大學上學的女兒邱雲,被父親送到由北平遷來沙市的朝陽大學借讀。

1912年創立的朝陽大學,是中國最早的私立法科大學,曾經被國際法學會海牙會議譽為“中國最優秀的法律學校”。令國人深為悲憤的是,七七事變後,侵華日軍的鐵蹄踏碎了這個“孕育中國法學家的搖籃”。朝陽大學從北平遷徙到湖北沙市時,隻剩下幾十名學生隨校南遷。絕大部分學生或投筆從戎,奔向抗日戰場;或遠走他鄉,另選學校借讀。一輪朝陽的曦光,幾乎被一麵太陽旗罩住了。

日本兵的魔爪撕碎了莘莘學子拯救中華的法官夢。顛沛流離的跋涉,背井離鄉的淒楚,深深刺痛了師生們的赤子之心。不甘淪落,救亡圖存,成為朝陽大學流亡師生的力量源泉。他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重新點燃了繼續辦學的火炬。

雖然經費短缺,生員太少,隨遷學生不能正常上課,但師生們“教育救亡、教育興國”的信念不動搖。學校審時度勢,采納各方意見,決定調整專業,開門辦學,吸收在沙市附近的流亡學生免費借讀。

朝陽大學像一麵響鼓,召喚越來越多的流亡學生聚集在它的周圍。每到傍晚,麵對支離破碎的山河,望著滾滾東流的長江,朝陽師生們會手拉著手,在沮漳河大堤上吟誦陸遊《示兒》詩中“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臨終祈盼,高唱嶽飛的《滿江紅》中“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同仇敵愾,凝聚成夜幕下的驚雷,在沙市上空轟鳴滾動。師生們仇視日寇的怒吼,收複河山的雄心,感染著越來越多的群眾。有時候,吟唱是在學生和鄉親們的滾滾熱淚中結束的。其情其景,令人痛斷肝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