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詞,古已有之。中國文學史上燦若星漢的優秀邊塞詩篇,足以讓中華民族優秀兒女為之熱血沸騰,赴死報國。受中華邊塞詩詞的啟發,李宣化於1982年提出新時期戍邊文化的概念,並在戍邊實踐中逐漸形成體係。
戍邊文化的提出,豐富了傳統邊塞文化的內涵,拓展了當代邊塞文化的外延。戍邊文化成為巍巍昆侖的一麵旌旗,成為莽莽沙原的一麵戰鼓,成為響徹西北軍營的主旋律,展現了西陲軍人的戍邊情懷,謳歌了西陲軍人的壯美人生。
戍邊文化概念的提出不是偶然的。1981年喀什“10·30”事件發生時,我同程啟瑞、王慶興三人組成的工作組正在駐疏勒縣某團蹲點。因事發突然,烏魯木齊軍區來不及派人,李宣化主任指定我們工作組立即參與南疆軍區處置騷亂工作,重要情況隨時向軍區報告。
事件平息後,工作組又根據李主任的要求,到駐喀什、疏勒、莎車、和田等地的部隊座談,了解官兵思想動態。一路下來,發現多數幹部戰士對新疆前途深為憂慮,對新疆少數民族信賴不夠,不少同誌有調回內地或解甲歸田的想法。部隊思想不穩定,心頭疙瘩解不開,思想政治教育顯得蒼白無力。
找不到開啟官兵心頭悶鎖的鑰匙,我們三個人感到壓力很大。程啟瑞是複旦大學新聞係的高才生,王慶興是北京大學中文係的研究生,兩人又都研究過西域戍邊史,對這方麵的曆史掌故比較熟悉。於是大家商定,由程啟瑞給部隊做一次報告,聯係當前新疆形勢,介紹曆代戍邊典故,解析邊塞詩詞名篇,幹部戰士聽得興味盎然,很受啟發。
回到烏魯木齊,李主任聽了我們匯報後高興地說:“看來還得講戍邊文化呀!”自此,戍邊文化成為新疆部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線。
圍繞戍邊文化這條主線,在宣傳部總結“愛袓國、愛新疆、愛各族人民”的主題教育經驗、編纂曆代邊塞詩抄和曆代戍邊人物故事的基礎上,1982年4月初,李宣化親自帶工作組在八師二十三團蹲點,進一步梳理“三愛”教育經驗,並在東疆軍區召開“三愛”教育座談會,譚友林政委到會講話。會後李主任又組織編寫了兩本“三愛”教材。30年過去了,這批教材仍然在新疆部隊政治教育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