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宣化書房的牆上,懸掛著一幀書法,上書四句警言:勿逐名利自蒙恥,要辨偽真休怒顏。破陳俗一塵不染,立高潔兩袖清風。落款張愛萍。六尺行草,氣勢恢宏,筆力雄健,一看便知是儒將張愛萍的精心之作。四句話既蘊涵了對李宣化的關愛,也包含了對李宣化的肯定。因為一身正氣的老將軍,對他這位老部下的人格操守是十分了解的。
祖籍河南杞縣的李宣化,兩歲喪父,幼年輟學,孤兒寡母艱難度日。大半生執教私塾的父親,雖然沒有給他留下衣食無憂的家境,但耕讀傳承的家風,卻讓“禮義廉恥,國之四維”的古訓;“淡泊明誌,寧靜致遠”的誡勉,陶冶了少年李宣化的脫俗氣質。他談吐斯文,舉止得體,即使一身粗麻布衣,仍能讓人聯想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古語。1938年參加新四軍、加入共產黨後,儒家知書達理的人格,逐漸升華為共產黨人的品格。他嚴於自律,襟懷坦**,對蠅營狗苟的人和事不屑一顧。
從1938年穿上軍裝,到1998年離職休養,60年的軍旅生涯,李宣化經曆過無數次名利地位的考驗;在名利地位麵前,他也無數次經受住了考驗。
硝煙彌漫的戰爭歲月,他把傷亡戰友的名字掛到功臣榜上。鶯歌燕舞的和平年代,他把軍功章掛到基層官兵的胸前。他告誡自己,臝得國家和民族的和平,是對走出戰場軍人的最局獎賞;贏得國家和民族的富強,是對和平年代軍人的最高獎賞。這樣的榮譽觀讓李宣化幾十年榮辱不驚,進退淡定。
"文革”挨鬥時,懸掛"三反分子”厚木板的鐵絲,把脖子勒的向外滲血,李宣化也沒有喊過“打倒”誰的口號。先一天綴好的帽徽、領章被撕掉了,衣服袖子被扯破了,妻子石琪瑋連夜也要給他綴好縫好。隻要不被拉去批鬥,李宣化第二天照樣衣冠楚楚,按時上班,絕不給造反派留下喪魂落魄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