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1934年夏,金華山、鬆山等地的防禦作戰連連失利,湘贛蘇區的鬥爭形勢日益惡化。敵軍主力已深入蘇區腹地,原有的整片蘇區,已被八個師的敵人包圍並分割成若幹小塊。敵人一麵在已經占領的區域和交通要道加緊修築封鎖線,一麵積極調整部署,集結兵力,準備與紅軍決戰。紅六軍團則被迫轉移到永新東南的牛田、津洞狹小地區,處境十分危險。
為了擺脫被動局麵,湘贛省委和省軍區決定,乘敵人尚未完成對紅六軍團合圍之際,迅速恢複以大小五井為中心的井岡山原有根據地,然後,依托井岡山向南發展。可是由於當年錯殺了王佐和袁文才,井岡山的老百姓對紅軍失去了信任,王佐的哥哥王雲隆反水後,投靠了國民黨,紅軍幾次收複井岡山都沒有成功;這次也一樣,蕭克帶領紅六軍團的勇猛之士,攻了幾天,怎麽也攻不上黃洋界,最後隻好“望‘洋’興歎”,無功而返。
然而,就是在這種嚴重形勢下,李德、博古他們,還在瞎指揮,那些官僚主義者一方麵在做退出蘇區的準備,一方麵又命令紅軍戰士“用一切力量捍衛蘇區”,要求紅軍“六路分兵”、“全線抵禦”,繼續同敵人拚消耗。
7月23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對紅六軍團下達訓令,令退出湘贛蘇區,轉移到湘中創建新的根據地。中共中央的這步棋是有深意的,從表麵上這是紅六軍團的戰略轉移,即要紅六軍團突出重圍到湘中創建新的根據地,去尋找賀龍的紅三軍。更重要的,讓紅六軍團作為中央紅軍實行戰略轉移的先遣隊,由湘贛蘇區先期突圍,深入湖南,調動敵人,摸清情況,探探路子,在湘中地區開辟一塊新的根據地,以便中央紅軍在爾後向賀龍、夏曦、關向應領導的湘西根據地實行戰略轉移時,有一個立足之地。從這個意義上講,此次行動便充當了整個紅軍長征的開路先鋒,紅六軍團也就事實上成了整個紅軍長征的先遣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