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湘贛風雲

第十九章 列寧學校

73

盡管蘇區都處在偏僻的山區或邊界地區,加之國民黨軍隊的瘋狂“圍剿”,廣大軍民時常處在頻繁作戰的環境中,但蘇區的教育比國民黨統治區發展要快得多。形式大致有兩種,一為骨幹培訓,一為普及教育。骨幹培訓有紅軍學校以及培養各種專門人才的幹部學校,普及教育為夜校、識字班和各級各類的列寧學校。

我們時常在影視劇中看到這樣一些鏡頭,戰士們在行軍時,背上總要掛一個紙牌子,紙牌子上寫幾個字,走在後麵的,一抬頭就能看見前麵戰士後背上懸掛著的字,你不看都不行。就這樣,一邊走路,一邊識字,行軍目的地到達時,這幾個字也就學會了。

部隊上,學習抓得如此之緊,老百姓也一樣。農民白天忙,要耕田;夜間閑,沒事做,就組織他們上夜校,參加識字班。婦女家務多,下田多,就組織她們辦家庭訓練班、田間識字組,還發動廣大群眾自己組織起來,成立了“消滅文盲協會”,讓“能者為師”,這樣既幫助了別人,又使自己學習的字得到了鞏固。另外,還將一些常用字寫在紙牌上,釘在路旁屋壁上,或繪上圖畫張貼在牆報上,便於大家識記。

少年兒童則一律免費進入正規化學校讀書,學校統一稱為列寧學校。學生修業年限為5年,分前後期。前期3年,叫列寧初級小;後期2年,叫列寧高級小學。課程,前期設國語、算術、遊藝;後期除設國語、社會常識、科學常識、算術、遊藝課外,增加勞動實踐和社會工作。

據老紅軍戰士原山西軍區副司令員劉長希回憶,當時的湘贛省開辦的列寧初級小學達七百餘所,基本上每個鄉至少有一所,最多的有三所;而高級小學則相對少一些,全省隻有五所……

茶陵不僅是湘贛省的模範縣,而且曆代有好學的社會風氣。一代代茶陵仕子們,興辦私塾、書院,希望通過勤耕、苦讀來提高家族地位,進入上層社會。耕讀傳家,曆久不衰。在科舉時代,茶陵曾出過兩個狀元,127名進士,明清兩代曾出過四個宰相,享有“四相文章冠兩朝”的美譽。尤其是神童李東陽旗矗一幟,開創了“茶陵詩派”,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茶陵辦學的風氣曆來就非常濃厚,元代李祁在《學校記》中稱:“茶陵學校於湖南為盛”,宋代居湖南第三、元代居第二、清代居首位。蘇區的教育也秉承這些優良傳統,往往蘇維埃政府一建立,就辦起來了學校。據不完全統計,茶陵蘇區共有各級種類學校47所,其中列寧高級小學1所,列寧初級小學20所,平民夜校23所,半日學校2所、女子職業學校1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