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編練湘軍,拋棄的不僅有綠營,還有團練。江忠源的新寧勇在南昌城下發生分裂後,曾國藩更堅定了拋棄團練的想法。可是,作為湖南團練創始人之一的江忠源卻並不認可曾國藩的想法。當曾國藩好心提醒江忠源先把兵練好,然後再去與太平軍作戰的時候,江忠源一笑置之。
客觀地講,江忠源的看法也不是沒有道理。眼光一直很好的他已經看到了湘軍崛起對清政府的威脅。江忠源對曾國藩說,這些士兵雖然暫時可以幫助我們鎮壓太平軍,但日後的遣散會是一個大的問題,搞不好就會前門拒虎,後門進狼。日後曆史的發展證實了江忠源的先見之明。由被遣散的湘軍組成的哥老會,日後成了反清的重要力量。
不過,江忠源的投鼠忌器顯然有點過分了。他反複向曾國藩說,軍隊的強弱在於將,無論是八旗、綠營,還是湘軍,隻要將領行,那麽軍隊一定行。曆史給了他驗證自己理論的機會,當他被清廷催促著前往安徽的時候,他帶的主要不是湘軍,而是綠營兵。
大部分楚勇被湖廣總督、湖北巡撫留在了武昌,沒有隨江忠源東進。更為嚴重的是,江忠源的重要搭檔劉長佑此時也因為生病不能隨他東進。在之前的蓑衣渡、長沙、南昌諸戰中,劉長佑是江忠源的重要助手。他的謀略以及管理能力,是江忠源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缺少了劉長佑的輔助,江忠源感覺有些力不從心了。
即便是獨立支撐,江忠源依舊要趕往遠離湖南大本營的安徽。他要做大清的忠臣,以戰績來回報重用他的鹹豐皇帝。他想立“功”的心情太過急迫,乃至違背曾國藩所講的“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穩當,次求變化”的原則,導致自己陷入危險的局麵中。
廬州知府胡元煒給江忠源帶來的都是好消息。胡元煒在給江忠源的信中說,廬州城兵馬、糧草很多,餉銀也很充裕,丟了可惜,希望江忠源能夠迅速增援廬州,指揮廬州保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