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衡州府城北部蒸水注入湘江的地方,有一塊低窪之地,名喚演武坪。這裏與兩個著名的曆史人物有關。一個是吳三桂,一個是曾國藩。吳三桂在這裏練兵反清,曾國藩在這裏練兵保清。對晚清曆史產生了重大影響的湘軍,就是在這裏走上正軌的。
很多對湘軍史感興趣的朋友有這樣的一種疑問:湘軍為什麽那麽牛?太平天國領導人楊秀清、石達開、陳玉成、李秀成等都是人中之龍,為什麽就幹不過湘軍呢?這一節咱們就來剖析一下湘軍成功的秘訣。
筆者認為,湘軍之所以那麽牛,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針對綠營的弊端製定了一係列的製度,二是湘軍水師的建立。這兩件事,都是在衡州完成的。
製度一:兵為將有。在湘軍興起之前,清朝製度規定,遇到大規模的叛亂,由朝廷指派欽差大臣主持軍務,兵員由朝廷指派,糧餉、軍械等都由朝廷派發。這樣一來,無論是總督、巡撫等文官,還是提督、總兵等武官,掌握的軍權都很有限。曾國藩編練湘軍,兵員由自己招募,糧餉、軍械自己籌辦,擺脫了朝廷的控製。湘軍實際上成了湘軍諸將的私家軍。
此外,曾國藩還改革綠營的征調製度,建立了嚴密的組織架構,確保湘軍控製在他的手中。綠營的征調,是一種東拚西湊的做法,其結果便是“兵與兵不相得,兵與將不相習,將與將又各不相下”,戰鬥力低下。
湘軍則不同。湘軍的招募,均由統領親自坐鎮,不假手於他人。營官由統領挑選,哨官由營官挑選,什長由哨官挑選,勇丁由什長挑選。由於是自行招募,所招的人大多是親朋戚友。這樣一來,所有的人都願意為直接上級拚命。這與一盤散沙的綠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曾國藩憑借著這些手段,牢牢地掌控著湘軍,從而確保湘軍聽命於他。這是湘軍成功的根本。否則,讓朝廷瞎指揮,湘軍必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