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劉銘傳放棄基隆、主守滬尾的策略是相當高明的。然而,劉銘傳的這一得意之作,卻在之後遭到了左宗棠、劉璈等湘係將領以及清流派的不斷抨擊。
雙方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放棄基隆是否是守住滬尾的前提條件上。在這一點上,劉銘傳采取了不誠信的手段。他在給清廷的奏章中為了證明放棄基隆的合理性,將本來發生在10月2日的法軍炮擊滬尾並摧毀防禦工事一事,說成發生在10月1日。這樣一來,他便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他是在滬尾危在旦夕的情況下才不得已放棄基隆的。並且,劉銘傳一再否認李彤恩的三封告急信。
劉銘傳的這一做法是不誠信的,並且是欺君之罪,左宗棠、劉璈等人批評他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左宗棠、劉璈等人對劉銘傳的抨擊,並未停留在批評的層麵上。他們緊緊抓住這件事情,對劉銘傳進行毫無休止的謾罵、侮辱,這是不可取的。大敵當前,不想著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反而為了一件並不具備決定性意義的事件打擊自己人,這絕對不是很好的事情。
首先對劉銘傳發難的是當時負責台灣南部防守的劉璈(劉銘傳來台後,與劉璈分守台灣,劉銘傳守台灣北部,劉璈守台灣南部)。滬尾大捷後不久,劉璈就曾寫密信給左宗棠說:“不必從基隆撤兵,也能守住滬尾。滬尾一戰的勝利,主要是孫開華三營湘軍的功勞,即便沒有章高元等部援助,滬尾也不會丟。基隆是台北的重要門戶,是法國人的進攻重點,也是朝廷著力守禦的戰略要地。基隆丟了,滬尾也會保不住。基隆、滬尾保不住,台北也就保不住。台北保不住,整個台灣都將淪陷敵手。所以說,基隆的守與不守,關係到台灣的存亡,絕不是小事。”
劉璈清楚地意識到了法軍的進攻重點是基隆,他所說的不放棄基隆也能守住滬尾也是符合事實的。但是,他沒有意識到,對於台北的防禦來說,滬尾的意義更為重大。當然,他更不能理解劉銘傳誘敵深入對中法戰爭全局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