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軍海軍在馬江海戰中的表現堪稱完美,但孤拔並不滿足。他認為應該立即派遠東艦隊主力北上攻打煙台、威海衛、旅順及廟島群島,威脅北京,給清政府以致命的打擊。至於台灣,孤拔認為隻需要留下兩艘軍艦監視基隆,並摧毀滬尾守軍的防禦工事即可。和基隆一樣,滬尾也是台北的重要門戶,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
1884年9月,孤拔通過電報扼要地向法國政府提出揮師北上的計劃:率領軍隊前往煙台,在煙台建立作戰及補給中心,然後從煙台向中國海軍發起進攻,從海上襲擊威海衛和旅順。如果有可能,就占據這兩處要地;如果沒有可能,就占據廟島群島上最有利的地點,封鎖北直隸灣。
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也主張北進。他給法國內閣總理兼國防部長茹費理寫信,說:“我們認為隻有在北方進行一次活動,才能使問題得到解決。”
法國政府對北進並不感興趣。雖然在口頭上同意北上作戰,但法國政府同時嚴令孤拔:政府希望您不要忘記絕對有必要掌握一個擔保品,以便重開談判。對旅順口的占領,如果隻是暫時的,並不構成一個擔保品。您在北方采取軍事行動後,無論如何必須返回基隆。在政府看來,基隆是我們以兩千兵力能夠長期加以占領,並且可以使之成為我們賴以和中國達成交易的唯一地方。
法國政府想占據基隆,孤拔卻想北進,雙方爭執不下。最後,孤拔被迫服從命令,決定在援軍到達之後占領基隆,同時進攻滬尾。
法軍對基隆和滬尾的重視程度有著明顯的區別。基隆是法軍重點攻擊的目標,而滬尾隻是次要目標。法軍之所以把基隆看得比滬尾更重要,主要是因為基隆富含法軍軍艦航行所必需的煤炭資源,而滬尾並沒有煤炭。
既然滬尾不如基隆重要,那麽法軍為什麽還要攻打滬尾呢?法國人對此有一個形象的比喻。隻攻打基隆而不攻打滬尾,那就像警察抓捕藏在屋子裏的壞人,隻看守前門,毫無留心後麵大開著的窗戶一樣。法國人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要想切斷台北清軍的補給線,那就必須同時占領基隆和滬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