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血戰天下:湘軍征戰史

第二節 一戰定北疆 古牧地之戰

1876年4月。隨著大軍出關日期的日益臨近,天氣也變得越來越暖和了,春天的足跡悄然來到了左宗棠所在的肅州大營。大營四周一片熱鬧祥和的氣象。士兵們脫去了沉重的冬裝,在長滿青草的草地上緊鑼密鼓地操練著。肅州周邊的老百姓聽說左宗棠為了方便指揮收複新疆之戰,親自駐紮戰略前沿,都很興奮,他們拿出了冬藏的沙棗、蜜瓜,前來犒勞將士們。

看到這一切,左宗棠的信心更足了。戰士用命、百姓支持,勝利就有了可靠的保障。他堅信,隻要他一聲令下,數萬清軍就會迅速完成收複新疆的曆史重任。

然而,作為收複新疆一役最主要戰將的劉錦棠,卻並不像左宗棠那麽樂觀。作為統帥,左宗棠自然可以舉重若輕,而作為戰將的他,卻不得不舉輕若重。每當大戰來臨,他都非常注意士兵的狀態。多年的戰鬥經驗使他形成了這樣的一種理念,那就是戰前準備的任何疏忽,哪怕隻是一點點,都有可能導致戰鬥的失敗。

最近軍隊的一些情況令他感到擔憂。他所統率的一萬多軍隊,除了董福祥率領的少數軍隊外,都是湘軍,士兵絕大部分來自湖南。這些人,習慣生活在山清水秀的江南,來到陝甘作戰已經很不適應了,現在聽說又要去比陝甘環境還要惡劣百倍,滿是沙漠戈壁的新疆作戰,都不太願意,甚至有些畏懼。

作為收複新疆一役絕對主力的湘軍尚且如此,其他部隊就更加不要說了。金順、張曜、董福祥等人的部隊,全在看湘軍行事。湘軍勇猛向前,他們就緊追;湘軍畏戰,那他們也不敢向前。得知這些情況後,劉錦棠認為,必須想辦法提升湘軍的士氣,否則全軍萎靡,不能打勝仗。

這是關係到新疆作戰能否勝利的大事情,劉錦棠不敢擅自做主,隻得去請教左宗棠。劉錦棠走進左宗棠大營,略顯焦急地對他說:“季帥(左宗棠,字季高),目前軍隊的情形有些令人擔憂。湘軍中有不少人畏懼去新疆打仗,而金順、張曜、董福祥等部一向唯湘軍馬首是瞻,湘軍畏戰,他們也不敢向前。如果任由這種情緒蔓延下去,勢必影響作戰。當年,我軍奉命北上‘剿撚’,很多人不願意,我叔叔(劉鬆山)大怒,當即誅殺了幾個為首的,這才穩住軍心。現在雖然可以用當年的老辦法,但總是這樣,難免會使士兵輕視我們,影響軍令的暢通。所以,我有些躊躇。還請季帥拿個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