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與人談起清末的湘軍,總有人說湘軍“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曆史的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呢?在說出我的觀點之前,我先介紹一位普通曆史愛好者很可能聽都沒有聽說過的湘軍將領。
他叫方友升,是湖南長沙人。早年加入湘軍。後隨左宗棠入陝甘,辦理軍需。作為劉錦棠麾下的重要將領,參與收複新疆,清廷賞給他頭品頂戴。
1884年3月,清軍兵敗北寧,滇桂邊境局勢危急。4月,清廷命當時的湖南巡撫潘鼎新帶兵前往廣西,取代北寧戰敗的諸將,抗擊法國侵略者。方友升也奉上諭,統率所部兩千人,跟隨潘鼎新前往廣西。
不久之後,方友升和另一位湘軍將領王德榜等人一起,率部取得了觀音橋之戰的勝利,擊斃擊傷法軍一百多人。遭受重創的法軍狼狽南逃。
在後來的鎮南關一戰中,方友升雖然不像馮子材、蘇元春、王德榜等人那樣是決定勝負的關鍵人物,但也率部駐守在後路,頗有微功。之後的諒山大捷,方友升也有參與。
中日甲午戰爭中,方友升所部雖然沒有直接和日軍交手,但也駐守在山海關外,守衛後路。戰後,方友升就任廣東南韶連鎮總兵。
八國聯軍侵華後,當時的湖南布政使錫良奉上諭統率湖南勁字五營、湖北武功五營(掛名湖北的軍隊,其實是湘軍)北上勤王。湖北勁字五營的統帥,就是方友升。1901年4月,方友升率部駐守在娘子關。當時,清廷一味求和,多次命令山西巡撫岑春煊警告方友升等前線將領,不準回擊列強的進攻。23日淩晨,德軍及教民兩千多人猛攻娘子關,方友升率部稍作抵抗後,即根據岑春煊的指示,撤離娘子關。方友升傳奇的外戰生涯,至此才畫上一個並不完美的句號。
我們可以拿出一張中國地圖,按照新疆喀什、廣西友誼關、河北山海關、廣東韶關、山西娘子關的順序,連幾條線,然後想象一下清朝末年的那種交通情況,這樣一來,我們不難想象方友升萬裏奔赴、保家衛國的辛勞。這還隻是說奔波,還沒有說其他的困難。苦勞不消說了,那是肯定有的。那麽功勞有不有呢?誠如我上麵所說,方友升所部在收複新疆、中法戰爭中的功勞,還是比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