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統帥各有性格。性格的差異,是導致他們之間產生矛盾分歧的重要原因。1860年太湖、潛山之戰前,曾國藩和胡林翼在戰略問題上,有著明顯的分歧。導致這種分歧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的性格差異。他們倆,一個內斂,一個奔放,表現在作戰上,一個力求穩當,一個喜歡冒險。
當時,湘軍已經定下了四路進攻安徽的計劃。第一路,由曾國藩統率,沿著長江,經石牌進攻安慶。第二路,由多隆阿、鮑超統率,經太湖、潛山進攻桐城。第三路,由胡林翼統率,經英山、霍山進攻舒城。第四路,由李續宜統率,經商州、六安進攻廬州。
這其中的關鍵,是第二路。第二路的進兵路線就是當年李續賓殺向廬州的路線,是最直接最快速能夠威脅到廬州的路線。對於湘軍來說,必須先占據這一路,才能談拿下整個安徽,而對於太平軍來說,這一路是他們必須保住的。太湖、潛山成為決戰的主戰場,也就是必然的了。
當時,太湖、潛山兩城被太平軍占領著。太平軍在城中布有重兵,但不足以阻擋湘軍的全線進攻。所以,太湖、潛山之戰的關鍵,對於湘軍來說,不是攻城,而是打援。
如何擊退陳玉成親自率領的太平軍精銳援軍呢?湘軍統帥胡林翼、曾國藩有著不同的打算。
一向以謹慎著稱的曾國藩認為,應該仿照李續賓在魯家港之戰中使用的戰法來打這場大戰。具體做法是:以重兵圍住太湖,迫使陳玉成率援兵前來解圍,然後憑借內壕、外壕,一麵對付城內的太平軍,一麵擊退城外的太平軍援軍,直至援軍潰敗,拿下太湖。這種戰法,湘軍之前用得多,日後還會多次運用。之前,像李續賓攻武昌,劉長佑攻臨江,都是采用的這種戰法。日後,曾國荃攻安慶、江寧,也是用的這種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