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兩黨的密切合作,很快就取得了一場大捷,這就是地方史書中記載的發生在1938年夏季的東塢嶺戰鬥。
生活在中條山中的很多人看來,東塢嶺戰鬥是長達三年的中條山保衛戰的揭幕戰。這也是他們了解到的發生在中條山的第一場取得大勝的戰鬥。
1938年夏季,日軍為了肅清晉南的中國軍隊,打通同蒲線,為渡過黃河、威脅西北做準備,從河南的沁陽和新鄉調來大量軍隊,兵分兩路,一路直奔中條山中的垣曲縣,一路來到中條山中的泌水縣。
兩路日軍都遭到中國軍隊的頑強阻擊,無法速戰速決,隻能向後方請求速發糧草。
1938年7月1日,八路軍總部得到了一份情報,日軍有一支龐大的運輸隊從河南進入山西的晉城、陽城、沁水,這支車隊就是給前方的日軍送給養的。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得到這個消息後,立即將這一情報通報了衛立煌,並指示三八六旅和決死三縱隊配合衛立煌的中央軍一起行動。決死隊,又稱山西新軍,是抗戰開始後共產黨和閻錫山在山西成立的一支武裝力量,決死隊共分為四支縱隊,很有戰鬥力。
當時,衛立煌是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前敵總指揮,朱德是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兼東路軍總指揮。
朱德和衛立煌商量後決定,將兵力埋伏在沁水縣境裏的東塢嶺。
7月25日,由300輛汽車組成的日軍運輸隊,浩浩****地開進了泌水縣境, 因為當時的沁水縣城太小,日軍的汽車停在城外的開闊地。
這支日軍一路上都非常小心,步步謹慎,僅在渡過黃河的山西境內,從晉城到陽城再到泌水,路程僅有上百公裏,就走了一星期。日軍被中國軍隊打怕了, 他們一路像蝸牛爬行一樣緩慢而膽怯,他們自以為這樣就會萬無一失。
埋伏在東塢嶺的抗日名將李默庵的第十師已經等候了好多天,他們等得心急火燎,等待的時間越長,被暴露的危險越大。日軍的飛機每天都在空中巡邏。這些汽車上的裝備和糧食,維持著前方作戰的上萬日軍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