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萬男兒血

第三節 激戰堯王台

垣曲縣位於中條山的東北端,這場在日本教科書中被稱為“南羊圈戰役”的戰爭,一直作為反麵教材讓日軍飲恨切齒。這場戰役中,陝西軍的十七師居功甚偉, 如果沒有十七師的堅決阻擊,就沒有十四軍的後方布防,也就沒有這場勝利。

不久,在中條山的西南端,中條山的另一麵,陝西軍的另一支部隊,剛剛渡過黃河的三十一軍團司令部和所屬各支小部隊(不含十七師和一七七師),也在永濟痛殲日軍。

永濟和陝西隻有一河之隔,站在永濟城牆上,就能夠看到黃河向南流去。從 7卞濟向西行走,不到半個小時就能夠走到黃河岸邊。黃河的那邊,就是陝西省朝邑縣,一個現在已經消失了的縣名,它的地域被並入了大荔縣。

當時,孫蔚如剛剛渡過了黃河,立足未穩,日軍就從運城集結了一個旅團的兵力,向永濟撲來,企圖將孫蔚如的三十一軍團司令部趕入黃河。

三十一軍團背水而戰,稍微懂點曆史知識的人,都知道這是死地,沒有任何回旋餘地的死地。孫子兵法雲:“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 然後能為勝敗。”當陷入這樣的死地後,如果萬眾一心,則可以反敗為勝。

然而,曆史上陷入如此死地,能夠反敗為勝的,又有幾人?項羽破釜沉舟,說: “置之死地而後生”,結果成功了;韓信背水結陣,說:“置之死地而後生”,終於勝利了;趙括被秦軍切斷後路,說:“置之死地而後生”,結果全軍覆滅;馬傻獨上高崗也說:“置之死地而後生'結果身首異處;張靈甫獨上孟良崮,還是說: “置之死地而後生”,還是失敗了……陷入死地而能夠生存的,找遍曆史,也僅有項羽和韓信,而失敗的例子舉不勝舉。

今天,孫蔚如也要背水結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