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軍渡過黃河後,歸入第二集團軍建製,直接指揮者是蔣介石的“五虎將” 之一衛立煌。五虎將有幾種說法,不過最廣泛的五虎將是指:劉峙、顧祝同、蔣鼎文、 陳誠,衛立煌。
衛立煌是從孫中山先生的衛士成長為集團軍總司令、戰區司令長官的人,他的作戰藝術絕對是高超的。
陝西軍的十七師和一七七師在中條山中與日軍浴血奮戰的時候,在晉西與日軍作戰的衛立煌接到蔣介石的命令,要去中條山中的垣曲縣走馬上任,直接指揮中條山保衛戰。
然而,要從晉西去往晉南的中條山中,障礙重重,因為要穿越好幾個敵占區, 而敵人的情報係統早就在山西滲透,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和前敵總指揮衛立煌要帶著司令部穿越呂梁山區和日軍重兵把守的臨汾地區,前往中條山脈,實在太危險了。
參謀長郭寄橋為這次去中條山製訂了好幾個方案,而衛立煌聽了郭寄橋的匯報後,比較讚同這樣一條:由晉西渡過黃河,取道陝北,乘汽車到西安,再由西安乘火車到河南的澠池縣,渡過黃河後,到達晉南的垣曲縣,進入中條山區的腹地。
後來有書籍記載,衛立煌的延安之行,也與中共地下黨員趙榮聲的極力推薦離不開。趙榮聲是燕京大學投奔延安的學生,後受黨組織的委派,以安徽同鄉的關係來到衛立煌身邊,任文字秘書。
人們普遍認為,這段時間是國共兩黨合作的蜜月期,特別是在山西戰場,國共兩黨的軍隊配合密切。
1938年2月,日軍十萬人沿太原正太路南下,企圖一舉殲滅山西境內的中國軍隊,進而全部占領山西。衛立煌和郭寄嶠率領國民黨軍隊組成的十四集團軍在韓信嶺一帶布防,阻擊日軍十天,朱德得以率領參加太原會戰的部隊轉移到了中條山和呂梁山中。隨後,十四集團軍向中條山中轉移,然而,衛立煌的指揮部卻被日軍圍困在汾河以西,共產黨軍隊組成的十八集團軍(即八路軍)又派出部隊截擊日軍,使得衛立煌能夠由永和關渡過黃河,進入安全的延水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