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萬男兒血

第六章 中條山失守 第一節 暴風雨前的平靜

六六血戰後,從1939年下半年到1941年上半年,長達兩年的時間裏,日軍對中條山的大型進攻,隻有望原戰役一次,時間僅十多天,就很快被第四集團軍擊敗。很多老人都說,這將近兩年的時光,是中條山八年抗戰中,最平靜的一段時光。

1939年秋,衛立煌在第一戰區司令部所駐紮的山西省平陸縣太寨村,成立了一座兒童教養所。這所學校收養和教育的是平陸、夏縣、垣曲、絳縣等淪陷區的孤兒,學生最多的時候有500多人。

當年,兒童教養所沒有校舍,太寨村的村民就騰出了 20多間房屋,做孩子們的教室和宿舍,而教師有30多人,有的是留學生,有的是大學生,他們教學有方, 知識全麵,學生們都很喜歡聽他們講課。

太寨村的老人們說,那時候,每到夜晚,學生們就集中在村莊外的打麥場(打麥場農閑時候就做了學生的操場),聽老師們講述時事,分析國際國內形勢。講完後,孩子們就一起唱起《義勇軍進行曲》,嘹亮的童聲在村莊的上空飛揚,惹來周圍幾個村莊的村民前來觀看。

500名學生和30名老師集中在一起,吃飯是個大問題。他們的夥食隻有依靠第一戰區司令部接濟,可是戰時生活很艱苦,第一戰區司令部也沒有多餘的糧食, 師生的生活費用就依靠河南省財政廳撥付。孩子們生活很艱苦,夥食以小米為主, 很少有麵粉,也沒有蔬菜,村民們就教老師怎麽做黃豆芽。吃了上頓沒下頓的黃豆芽,成為了孩子們唯一的蔬菜。孩子們腳上穿的鞋,剛開始是用麻編織的,後來沒有麻,就用草編織。孩子天性喜歡玩耍,在山路上蹦蹦跳跳,草鞋很不耐穿, 老師就給孩子們製作了木板鞋。在一 ±夬木板上鑽幾個窟窿,穿上麻繩,綁在腳上, 就製作成了木板鞋。

曾經有一次,學校斷炊了,沒有吃的,老師就帶著孩子們集體討飯,一直從平陸走到了夏縣募捐。沒有經曆過抗戰年代的人,是無法想象那時候的孩子有多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