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萬男兒血

第五節 後死碑

六六血戰前,陝西軍有一個營在平陸縣洪池鄉西鄭村附近與日軍打過一仗, 犧牲28人。戰士們和村民們將這些戰士掩埋後,樹立了一塊碑。後來,六六血戰的時候,這個營開往了西鄭村東麵的杜馬村,與日軍交戰,形勢不利,向南撤退。最後,日軍將他們圍在了沙口村,他們中有的犧牲了,有的跳河了。村民們說, 這個營的營長叫張玉亭,這塊碑叫後死碑。

我在《原十七路軍序列沿革》中查找到,這個營的番號是一七七師一〇五九團第三營,師長是陳碩儒,團長是孫潔生,營長是張玉亭。

柴作賓是山西省平陸縣洪池鄉西鄭村人,當年張玉亭帶著一七七師一〇五九團第三營來到村莊的時候,他20歲。

當時,柴作賓家住著一個班,班長姓李,有二十多歲。李班長很快就和柴作賓成為了朋友,兩人無話不談,李班長向柴作賓講起了陝西的風土人情,陝西的糧食作物,他說他以前是學生,為了打日本鬼子才當兵來到山西。李班長經常向柴作賓講起抗日救國的道理,有一次問他:“打日本需要全國人民一起打,你打不打日本? ”柴作賓說:“我打,你發給我槍我就打。”李班長笑著說:“我知道你爸你媽舍不得你。”

這一班戰士住在柴作賓家,和他家共用一個灶膛和鐵鍋。他們每人有一個搪瓷缸子,吃飯的時候,他們蹲在地上,端著搪瓷缸子吃。他們每天隻吃兩頓飯, 早晨九時一次,下午四時一次。他們做完飯後,柴作賓家才開始做。

戰士們做飯的時候,從來不用柴作賓家的柴禾,他們做飯用的柴禾都是自己去村外撿拾。下雨天,柴禾潮濕,他們就把濕柴禾放在做完後的灶膛裏烘幹,就是這樣也不拿柴作賓家的一根柴禾。有時候,他們沒麵吃了,就用錢向村子裏買, 從來不會少給錢。自從家中住進了戰士後,家裏的所有活都被他們承包了,擔水劈柴,打掃院子, 包括地裏的莊稼活,卻不要他們一分錢。村子裏家家戶戶都是這樣,每戶人家的活都讓這些戰士幹了,村民們過意不去,夜晚就熬點稀飯讓他們喝。那時候的人都很窮,也沒有更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