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會戰結束後,胡璉在黃埔軍校的同班同學、國民革命軍73軍暫五師師長彭士量奉命從鄂西開往湘西,暫五師席不暇暖,衣不解帶,又趕去參加常德會戰。
那時候,中國戰場上,無日不戰。
常德會戰中,暫五師師長彭士量和6000好男兒再也沒有回來。
和黃埔軍校的很多人不同,彭士量考上黃埔軍校之前,是湖北明德大學的大二學生,屬於文化水平較高的一類學生。如果當時沒有投考黃埔軍校,彭士量可能以後會是一名教師或者政府職員。
報考黃埔軍校,改變了他的一生。
後來,彭士量在國民革命軍第4軍任排長,參加了南昌起義。那時候,後來叱吒風雲的林彪也在這支隊伍裏任代理連長,共產黨軍隊裏另一位最能征善戰的人物粟裕還是警衛團的一名戰士。這支隊伍真是人才濟濟,群英薈萃,不過,這些中下層軍官那時候不顯山不露水,尚未親露頭角。
南昌起義失敗後,彭士量所在的部隊脫離了南下的隊伍,加入了國民革命軍,彭士量隻能跟從。如果他所在的部隊那時候跟著朱德上了井岡山,他能夠活到解放後,也一定會是一名開國將軍。
從南昌起義中走出來的共和國元帥和將軍有很多。元帥計有:朱德、劉伯承、陳毅、林彪、賀龍、聶榮臻六名,大將有粟裕、陳賡、許光達三名。而與彭士量同為排長,以後成為共和國將軍的有:蕭克、聶鶴亭、唐天際、彭明治等人,而上將趙爾陸,中將譚甫仁、張樹才等那時候還是戰士。
離開了南下隊伍,改變了彭士量的一生。
人一生的命運,其實都是由偶然因素決定的。
抗戰爆發,彭士量先後參加了淞滬、山西忻口、台兒莊、武漢、長沙等戰役,幾乎是每戰必從。在武漢保衛戰中,他因為作戰勇敢,受到嘉獎,宋慶齡女士還贈送彭士量將軍一床蘇聯毛毯、一架德國造望遠鏡和一把繳獲的日本指揮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