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莊移民”是指將貧困地區群眾整體跨區域搬遷至生產生活條件較好的地方,這一工程不僅是扶貧性的,也是開發性的,而寧夏西海固的吊莊移民則是中國扶貧史上的一項重要標誌性工程。西海固是寧夏中南部山區的統稱,這裏山大溝深,長期幹旱缺水,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20世紀80年代,西海固地區被稱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當地居民生活極度貧困,麵臨著“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困境。1983年,在國家“三西”扶貧資金的支持下,寧夏開始實施吊莊移民工程,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將居住在寧夏南部西海固地區的一部分由於環境惡劣而無法維持正常生活的群眾,集中搬遷到黃河灌區能夠得到便利灌溉的地方。這種移民方式類似於“吊莊”,即在某個村裏選幾戶,每戶出去一兩個勞動力到外地開荒種植,等穩定之後再舉家遷過來。這些移民村逐漸發展成為新的社區,如閩寧鎮。閩寧鎮的前身是西海固地區的西吉、海原兩縣,共計1000多戶貧困群眾,陸續搬遷到了賀蘭山東麓的永寧縣玉泉營和玉海經濟開發區,開始了有組織的生態搬遷扶貧。移民們在政府的幫助下,逐漸適應了新的生活環境,發展起了種植、養殖等產業,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至2020年,寧夏通過多次大規模易地搬遷移民,累計將123萬貧困群眾搬到新居,貧困發生率從100%降到0.75%。吊莊移民不僅改善了移民的生活條件,還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恢複。西海固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水土流失問題得到了有效控製。同時,吊莊移民也為寧夏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移民們在新的家園中創造了更多的經濟機會,實現了脫貧致富,這一工程的成功,也為其他貧困地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