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轟轟烈烈的變革拉開了帷幕。
首先是兵部大量官員被都察院緝拿下獄,尤以湖廣籍官員為最。
措手不及之下,大學士李東陽隻能援引先例,懇請內閣首輔劉健出麵,穩定朝堂政局,釋放那些被都察院緝拿的官員。
李東陽援引的先例,恰恰正是範仲淹與富弼整頓吏治一口氣罷黜百餘名朝臣的例子,京城四路上百名官員被罷免,致仕朝野動**人心惶惶,上下不安人人自危。
而這,就是李東陽的理由。
此刻他正滿臉希冀地看著內閣首輔劉健。
“元輔大人,張總憲與許司馬如此行事,簡直就是貪功冒進,為求賢名不擇手段!”
“他們二人倒是落了個剛正不阿的賢名,可是那些因為一些無關痛癢的小事而被罷黜的官員呢?失去了官身,他們以何為生計,下官甚至都能聽見這整個兵部衙署的哭嚎聲!”
李東陽說得義正言辭,慷慨激昂。
事實上,他早就吃定了這位元輔大人。
同在內閣為官這麽多年,劉健什麽脾氣秉性,李東陽自然是了解的。
這位元輔大人,就是個標準的循吏,一切都要以大局為重!
那什麽是大局呢?
自然是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啊!
隻有大明王朝存在,他們這些士紳縉紳才存在,能夠守護住眼前的既得利益,不會因為王朝被推倒重來而丟掉基本盤。
所以,當以大局為重!
劉健聽得麵無表情,冷眼相待。
李東陽絲毫沒有注意到他的臉色,依舊在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勸首輔大人出手。
終於,劉健有些不耐煩了,徑直合上了手中的奏疏,慢條斯理地開了口。
“都察院改組初立,正是立功心切的時候!”
“而這兵部也不是什麽善地,其中的蠅營狗苟與齷齪齟齬,你李東陽比老夫更加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