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表態。
兵部表態。
這這次湯昊的舉動,自然不算什麽“私自調兵”!
事實上,有這小皇帝背書,湯昊還真是不帶怕的!
哪怕老首輔劉健沒有出手相助,湯昊也多的是手段將此事按下去。
他真正想要看到的,就是眼下這個局麵。
兵部尚書許進,旗幟鮮明地駁斥李東陽,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你內閣憑什麽過問我兵部事務?
什麽時候,內閣淩駕於六部之上了啊?
現在的內閣,其實權勢地位也就那樣,隻有兩項權力,票擬之權與草擬詔書。
而這兩項權力,其實都跟那個“好聖孫”朱瞻基脫不了幹係。
這位永樂大帝的好聖孫,性子上麵跟朱棣有些像,英明果決,行事狠辣。
但是,他畢竟不是朱棣,也未曾如同朱棣那般曆經百戰而定天下,這就導致朱瞻基的性子,是趨於安逸享樂的。
反正天下承平,漠北的韃靼和瓦剌都被朱棣給打得抱頭鼠竄了,哪裏還敢南下劫掠襲擾,盛世到來了啊!
所以,朱瞻基全麵收縮大明防線,並且“廢置交趾”,將交趾這個國朝負擔直接一腳給踹開了,沉湎於文臣縉紳的歌功頌德之中,沉湎於這虛假的太平盛世之中。
而且為了減輕自己處理政務的壓力,朱瞻基還進一步抬高了內閣的地位,或者說因為他自身的懈政怠政,給了內閣攫取權力的機會。
先是將負責抄錄奏疏,勘定古籍的中書科並入內閣,成為內閣的下屬機構,又在內閣左右設製敕房和誥敕房,將翰林院錄詔的權力劃歸內閣。
此外,凡有大政,朱瞻基必召內閣學士商議,使得內閣在朝堂當中的地位逐漸攀升。
而真正使內閣權力定型之人,則是那三楊了!
朱瞻基一死,幼主嗣位,太皇太後垂簾聽政,而三楊也因此得以更進一步,成了正統朝堂初年的絕對政治核心,軍國大事皆出自三楊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