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邈悟了。
李邈真的悟了。
這就像是一個執拗的人,他的世界是極致狹隘的,他會一直鑽進屬於他的牛角尖裏,看不到外麵的人和事。
甚至,排斥其他人一切的想法和建議。
這樣的人,最難改變。
這樣的人,不撞南牆,是絕不會回頭的。
而改變他,有且隻有一種方法,那就是讓他看到“他自己”悲催的未來。
最好是有一個,如同“他影子”一般的存在,成為鮮活的、血琳琳的例子。
無疑,關麟講述的“禰衡”,這個例子就足夠鮮明,足夠血琳琳。
當然,關麟的講述,李邈可以選擇不信的。
但……
事實上,從關麟講述出“魯國的孔融家缺梨麽?”
從關麟講述出“琅琊王氏吃不上魚麽?”
從關麟反問他,“吳郡四大家族之一的陸家,還需要藏橘子帶給母親麽”時……
李邈已經無法不相信關麟的話。
更有甚者,有關禰衡的故事,關麟說的是栩栩如生、且滴水不漏啊!
——陰謀算計,鬼魅伎倆,欲擒故縱……
這般極其複雜紛呈的人生,豈是能人為編出來的。
李邈已經信了關麟。
他相信禰衡的死,是一個接一個“利用”,當然,這對禰衡本人而言是悲催的!
也正因為這一抹相信。
因為關麟口中,那禰衡故事的真相,李邈對自己正在且將來要走的路,產生了懷疑……深刻的懷疑。
他彷徨、迷茫、不知所措。
他會意識到,他和禰衡是一樣的人,似乎……最終,也逃不過這一抹淒慘的宿命。
——自恃有才,狂傲不羈!
他與禰衡……所有“性格”、所有“行為”,所有“罵人”的舉動,何其的相識?
他李邈“噴人”的目的,不也是為了揚名,不也是光耀門楣、振興家族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