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曆時十四年才建成的紫禁城相比,養心殿的速度無疑算是一個小小的奇跡。
經工部尚書賈俊親自督工,加上合理的建築分工,坐落在西苑東側的養心殿已經處於最後的收尾階段。
每個臣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帝王往往隻是缺少一雙發現的眼睛。
朱祐樘原本對舉人出身的賈俊存在一些偏見,但看到賈俊主持督造宮殿方麵的才能後,終於知道能以舉人功名坐上工部尚書的位置並不全是依靠關係。
當然,除了賈俊出色的調度能力外,其實此次進度跟自己舍棄上等金絲楠木而選用東北鬆木有很大的關係。
為何紫禁城的修建要耗費十四年的時間,因為單單木材和石材的準備時間就花去了十一年,特別采伐珍貴的金楠木並不是一件易事。
由於金楠木多生長在崇山峻嶺中,這需要大量百姓進山采伐,導致很多百姓掉了性命,而安南造反跟為紫禁城采伐金絲楠亦存在一定的關係。
朱祐樘並不是完美主義者,亦不認為自己居住的宮殿必定要“遣千人入山,五百出山”換來的一根金絲楠木才符合帝王身份。
就像拿破侖吃飯的鋁碗固然昂貴,但後世絕大多數的普通人都寧願舍棄這一份昂貴,而是選擇普通的瓷碗。
宮殿終究是用來遮風擋雨和辦公的地方,而今用鬆木同樣可以撐起一片房頂,又何必花上一年半載到各省尋找金絲楠木呢?
至於雲台更是沒有必要,這裏終究是自己找重臣一起議事和處理政務的宮殿,故而這一項更是可以直接省掉。
在得知工部倉庫存在著很多百年的鬆木後,他便是大手一揮,讓賈俊直接將鬆木拿過來修建養心殿。
事情證明,他確實找到了一個好的工部尚書。
賈俊擁有足夠的建築木材,工部最不缺就是工匠,而弘治帝對預算亦是給予很大的支持,故而日夜趕工便有了現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