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明:三句話送十族親友上天

第138章 一條鞭法的實用性

“稅款收不上來,你們都關注錯了地方。”

季博昶拿起毛筆,在宣紙上寫下四字。

“逃避徭役。”

隨後張玉張貼在牆上給眾人展示。

在座的皇帝儲君們都覺得是農戶們逃稅,實際上逃避徭役的後果比逃稅的後果還要嚴重。

官官相護之下沒人繳稅,導致後世的科普讀物中都會提及士紳免稅一說。

大明滅亡於財政,這是人盡皆知的,財政必定離不開賦稅,每個人都能想到,到了後世連後人都以為官員們不交稅是皇帝定下的規矩。

實際上皇帝根本就沒有定下過這樣的製度,隻是對士紳官員們的稅款有所減免而已。

而皇帝給予的優待又逐漸遞加了上去,即便如此皇帝還是留了一手的。

並非全免,隻是免了一些土地的。

但是士紳貴族們的土地已經多達幾百幾千幾萬畝,可不是免這麽十幾畝就能解決的。

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這些士紳權貴們就是能鑽空子貪汙的,隻要剩下的田地不在冊子上,皇帝也不能拿他們怎麽辦。

到了明朝中期,明朝原本的土地減少了二倍。

從明初到明中期,這些時間裏大明還在不斷開拓土地,那個年代又不用講求什麽歸還田地愛護環境,那些減少的土地肯定是被士紳們動了手腳在冊子上抹去了。

聽了這麽多,天子儲君們心裏都有各自的想法。

到底該怎麽做可以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

老朱現在已經知道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了,所以他隻是想減少這種狀況。

從前他解決問題,都是從嚴苛刑罰的角度出發。

他不信罰那麽重,還有人敢胡作非為。

不過曆史上的確證明了,並非是罰的重就沒人敢做的。

從群眾中來的老朱,尤為能感受到這些百姓的苦楚。

他一登基想得便是,所有百姓都有屬於自己的田地,不必挨餓受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