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今年我們河南省安陽林縣的紅旗渠建成通水了!你們知道,它為什麽要叫紅旗渠?經過幾年的建設?又能為當地老百姓帶來什麽嗎?今天中午,我就給你們來講一講紅旗渠的傳奇故事……”
戚科夫當了老師以後,很喜歡給學生們講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的故事。隨著新中國建設中越來越多的好消息傳來,他也越來越多地用學生們喜歡的形式與他們可以理解的言語,給他們講新聞故事。
而伴隨他即將做父親的喜悅越來越濃,他對班級或少先隊中孩子們的目光與語氣也越發溫厚起來。他看著這些學生,不由就想象著自己的孩子將來也這樣一天天在紅旗下戴著紅領巾,聽著紅色故事一天天長大的情景……
“河南的林縣啊,好像聽上去不出名,但在曆史上,這個地方卻是出了名的‘荒災地’,因為它地處河南、山西交界處,沒有大河經過,嚴重幹旱缺水。從前,有時候大旱,莊稼顆粒無收,老百姓沒有飯吃,甚至於一家與另一家交換著人來吃,有點像解放前的1942年,河南發生大饑荒那樣。”
“啊,太可怕了!”孩子們有的害怕,有的驚訝,有的懷疑。
“你們不要懷疑,在餓極了的時候,人是會失去理智的。”戚科夫知道,這些生活在城市裏的孩子,就算經過三年自然災害,也不會想到那種困難到極致,麵對空空的米糧袋與灶台,每一時每一刻就想著怎麽尋到吃的東西的感覺。
“就沒有人管嗎?”班長賈惠惠好奇地問。
“有啊,在元朝、明朝的時候,那時候的地方官在幾處修了渠,可是他們心裏根本上不是真正為老百姓或者即使少數人勉強想辦點事情,但又人單力薄,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戚科夫用自己在報紙看到的知識,畫在廢舊報紙上給學生們看,“可是,到解放後,就不一樣啦!我們的黨真正心係老百姓,就組織了力量在當地修建了英雄渠、南穀洞水庫等許多水利工程,緩解了老百姓吃水的困難。但是遇到大旱,當地的小河流斷流,老百姓還是會犯愁。所以啊,我們的黨就組織了巨大的力量,帶領大家修建紅旗渠,就是‘高舉紅旗向前進,克服困難為百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