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眼光要放得長遠,更要看清楚眼前的事情。”
趙文泰的意思很簡單,要和當前的其他的職業去比較,要和以往的製度去比較。
二者的結合才是一個製度的形成的基礎。
現在的軍戶製度給的待遇會讓許多的士兵寒心,他們根本就無心上戰場,這就是事實的情況。
如果讓所有的人重新選擇一次,至少會有一半以上的人退出軍戶的戶籍。
因為他們在拿自己的命拚,最後沒有應得的待遇,還不如選擇待遇更好的其他的行業。
雖然工匠和普通的百姓的待遇不高,但也要比軍戶的待遇強上不少。
農業是國家發展的根本,但是士兵是國家安全的保障。
一個國家發展的再好,這就像是一塊肥肉落在其他的虎視眈眈的國家的眼中。
如果沒有了強有力的士兵,這塊肥肉就會落入到別人的嘴巴。
但現在的士兵製度根本就無法滿足那些普通的士兵的需求。
現在不改變,等到真正打仗的時候就會有人退縮。
就會有人當逃兵,還會有人為了自己的性命考慮,而不是為了國家去考慮。
趙文泰說完這話又在表態,他這一次盯上了朱元璋炫耀的科舉製度。
“科舉製度選擇出來的人都是滿口仁義道德的人。”
“但也隻是滿口仁義道德的讀書人,他們真能改善這個國家嗎?”
“科舉的目的除了是培養人才和選拔人才之外,更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讀書。”
“但是普通的百姓的孩子能上得起學堂嗎?他們願意上學堂嗎?”
趙文泰提出了一個問題,不等朱元璋回答,他又直接說出了答案。
現在孩子學的都是之乎者也和八股文,所以這些孩子在上學的時候也會考慮是否能和未來結合。
許多的百姓都認為學了這些沒有用處,而且又浪費了不少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