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棗宜會戰中,“中國派遣軍”交給第11軍的任務一共有兩,一是打擊第五戰區主力。這個東西模棱兩可,你可以說沒搞定,因為最終也未能拿湯恩伯怎麽樣,但園部絕不會傻到這種程度,他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成功了,而且相當成功——不成功,會包圍第33集團軍總部,並使得張自忠陣亡嗎?
另外一個,則是西渡襄河,直下宜昌。
如果說前一個問題還比較好交代,那現在這個問題就有些討嫌了,園部因此曾猶豫不決。
能不去嗎
5月23日,園部再次召集幕僚進行商議。
會上,就要不要打宜昌,爭論非常激烈,分成了意見截然相反的兩派。
“暫停派”認為,經過將近一月的作戰,官兵不僅極度疲憊,而且由於供給線拉得過長,部隊糧草彈藥已出現了供應不上的情況。
宜昌在哪裏,還在襄河以西兩百多裏的地方,那樣的話,官兵隻會更累,供給線也隻會更長,一旦遇到湯恩伯集團軍這樣的強敵,後果不堪設想。
“主戰派”毫不相讓。
累怕什麽,熬一熬也就過去了。現在薛嶽的第九戰區和顧祝同的第三戰區都在進行冬季攻勢後的休整,沒有能力主動出擊,我們不但能再調一些部隊過來,而且可以利用沿江運輸線進行補給。
聽到這裏,園部眼睛一亮,對啊,怎麽我沒想到呢?
從內心來說,園部本來就是站在“主戰派”立場上的,他三月份來武漢,才幹了不足三個月,西尾又是明白著要扶他上戰馬的,這個時候撂挑子,說不打宜昌,那真是有點給臉不要臉的意思了。
那就這麽定下來,攻宜昌。
園部依計從武漢周邊又調來一個第40師團,從而填補了前線兵力的不足。
5月31日深夜,第11軍橫渡襄河。
吸取第233聯隊遭伏擊的教訓,渡河前,各師團首先集中炮兵火力,對南岸進行了猛烈轟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