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已過,朝廷開始把開武舉提上日程。
大宋朝文舉年年開,武舉這還是第一遭
自太祖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以來,對武將就特別忌憚,於是重文抑武之風便從此開始。
不管趙家兄弟如何不待見武將,仗還是要年年打的。從前五代十國那個爛攤子,都是這些武將們一刀一刀砍下來的。大宋朝的統一,造就了一批戰神級的武將。
問題是,當潘美、曹彬、楊業等一批老將死後,疆場上眼看已經後繼無人。目前也隻有李皇後的親哥哥、殿前司都指揮使李繼隆能撐撐場麵了。
遼國人虎視眈眈,西夏人放黑槍、打悶棍,吐蕃、蒙古、女真日漸強大。這個時候,趙光義若不給兒子們培養幾個得力戰將,讓他們憑什麽守護萬年基業?
武舉,已經到了不得不開的地步。
淩坤已經做好了準備,在他的小院子裏摩拳擦掌準備應試。
趙明月這幾天幾乎寸步不離,守在旁邊督促他複習功課,甚至還親自做了一篇策論文讓他背誦。
遼國是大宋的心腹之患,武舉的目的也是為平遼選將,所以趙明月分析,策論題一定以宋遼之戰為題的。
次日一早,淩坤穿戴整齊,在女扮男裝的趙明月陪同下,以齊州舉子的身份進入考場。至於為什麽是齊州學子,他就不得而知了,以趙明月的公主身份,搞這樣一個身份應該不算難吧。
即使是武舉,都能透露出宋朝重文輕武的氛圍來。
以策論定去留,以弓馬定高下。
考試第一場首先是策論,考得是疆場韜略,其實說白了還是寫文章,這是大多數舉子最頭疼的事。
試想哪個習武之人每天之乎者也,咬文嚼字,有那時間還不如出去打個兔子下酒。
當然,這也是淩坤最頭疼的事,他上學時就最害怕背古文,現在幹脆讓他作一篇,怎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