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附近有好幾家加工皮毛的作坊,因為天氣轉暖了,生意普遍清淡。牧民們把皮毛拉到這裏來就是想賣給這些作坊的,但是作坊生意也不好,收購數量少之又少,隻能自己擺攤賣了。
楊易路過時,仔細察看了這些作坊掛在外麵加工好的皮毛製品,膻味依舊很重,鞣製的效果也差,比之後世的皮革製品差遠了。產品比較單一,主要就是皮靴、皮衣、皮甲、裘衣之類。
皮革製品的好壞多靠各種化工製劑。當楊易看到格裏木賣的皮料時,靈機一動,這皮革生意可有做嘛,自己可以調製出更好的製劑,關鍵是皮革加工需要的製劑並不複雜,即使以大明的條件也能配製出來,加之自己也懂一點後世的皮革工藝,做出來的皮貨絕對比市麵上的好。所以就把格裏木的皮料忽悠過來。
不過,楊易也有點擔心,畢竟天氣轉暖,就是不知這個季節皮革製品好不好賣。管不了那麽多了,試試再說。
楊易一眼相中了一家小皮革作坊,無他,因為老板何大憨厚老實。何大原本何家堡人,韃子叩邊,何家堡被夷為平地,無奈帶著家人到永平謀生,靠著祖傳的手藝做起了皮草加工。典型的家庭式作坊,老婆、孩子幫工。永平一帶靠近邊關,有很多這樣的家庭式作坊,競爭激烈,發不了財,僅能糊口。
何大的作坊裏味道刺鼻,汙水橫流,即使後世的皮革也屬於汙染重的行當。胡地和衛子良幾乎是捏著鼻子單手推著獨輪車將楊易“買”的皮料推進了作坊。
當料子被卸下之後,楊易極為懂事的立馬給兩人一人一塊三錢的碎銀。開玩笑,誰的錢都可以欠,就是不能欠錦衣衛的錢。
楊易借鑒後世的來料加工方法,“……我提供原料、製劑,你們幫我加工,按件計費……你們也可以代為銷售,給傭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