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回前詩。
有的古本上的回前詩是這樣的:
請君著眼護官符,把筆悲傷說世途。
作者淚痕同我淚,燕山仍舊竇公無。
它的位置在回目前,可周匯本不取,為什麽?因為覺得這應該是批書人表達感慨的詩。
但取了以下這首。這首在回目後,並且先有“題曰”兩個字:
捐軀報國恩,未報軀猶在。
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
俄藏本和楊藏本都有這首詩。(按:為嚴格地將古本上的這兩種詩區別開,在回目前由批書人寫的詩,可另稱為“回前詩批”;而在回目後,以“題曰”引領的作者寫的回前詩,可另稱為“回前標題詩”。我在本書中所提到的一回敘述文字開始前的詩,都指的是“回前標題詩”。)說明這不是批者的感慨,而是作者的感慨。
很耐琢磨。四句詩沒有涉及這一回的故事內容,也不像針對這回裏的賈雨村等人物在進行針砭。
這一回毛澤東最看重。他認為這一回是《紅樓夢》的總綱,有他的道理。
毛澤東不喜歡俞平伯的論紅,是可以理解的。俞先生往往以一種閑適的心情,把《紅樓夢》當作純美的東西來把玩。這本來也應該是一種閱讀與欣賞的方式,但作為革命家,就很難容忍。按我的理解,毛澤東是認為這個第四回通過“護官符”點出了四大家族,把封建社會統治階級一方揭示出來,具有重大的認識價值。而且,這一回寫“亂判”,政治社會性批判的力度非常之大,難能可貴。
“護官符”這一節,確實厲害。“這四家皆連絡有親,一損皆損,一榮俱榮,扶持遮飾,皆有照應的。”真點得透徹。過去的通行本上,寫的是那門子把護官符遞給賈雨村看,然後列出護官符的內容。但古本上卻是這樣寫的:“石頭亦曾照樣抄寫一張,今據石上所抄雲……”底下才是那四句諺俗口碑。這就照應了古本第一回裏的寫法,而且在敘述上更具有了客觀冷靜的調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