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劉心武妙品紅樓夢:全五冊

原是天真爛漫之人

1

一位來訪的年輕朋友看見我在電腦上敲出這個題目,不假思索地說:“啊,你這回是要寫晴雯吧?”

我對他說,會提及晴雯,但“原是天真爛漫之人”這句考語,曹雪芹可不是寫給晴雯的,他就猜:“黛玉?芳官?……”

這位年輕朋友對《紅樓夢》文本不熟悉,產生這樣的反應是不稀奇的。

我就告訴他,這個對人物的直接性評價,出現在第七十四回,是曹雪芹對王夫人秉性的一個概括,年輕朋友吃了一驚:“真的嗎?怎麽會呢?王夫人她‘原是天真爛漫之人’?!”

2

從1954年以後,把王夫人定位於迫害女奴的封建女主,已經成為許多論家乃至受其影響的讀者的思維定式。這種以角色階級地位為其定性的觀點,應當尊重。曹雪芹的《紅樓夢》文本具有浪漫色彩,不是嚴格地寫實,他還特別愛使用“煙雲模糊”的藝術手法,一開篇就宣稱他所講述的故事朝代年紀、地輿邦國“失落無考”,但是,通過文本細讀,我們還是不難認定,他寫的朝代年紀就是清代康、雍、乾三朝,而主要情節背景是在乾隆朝初期。我認為從第十六回到八十回,大體是寫了乾隆朝一春、二春、三春裏發生的事情,到八十回後,則“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邦國呢,就是中國,地輿呢,從第三回以後至八十回,基本上都寫的是北京。因此,總體而言,《紅樓夢》的文本特性,還是寫實的。它的人物、事件、物件乃至細節和某些具體的人物話語,多半是有原型的。魯迅先生對它的評價是“正因寫實,轉成新鮮”,抓住了它本質的一麵。請注意,我說到原型時,說“多半是有”,並沒有絕對化。我對某些書中角色進行原型研究時,並不是把生活原型去跟藝術形象畫等號,我的目的,隻在於揭示這類寫實性作品從生活真實升華為藝術真實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