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劉心武妙品紅樓夢:全五冊

原《說在前頭》

應中央電視台10頻道(科學?教育頻道)《百家講壇》欄目邀請,我去錄製大型係列節目《劉心武揭秘〈紅樓夢〉》。該係列節目從2005年4月2日開播,大體上是每周星期六中午12:45播出一集,到2005年7月2日,已經播出了十三集。

沒有想到的是,這樣一檔遠非黃金時段——有人調侃說是“鐵錫時間”,甚至說是“睡眠時間”,12:45本來是許多人要開始午睡,重播的時間為0:10,就更是許多人香夢沉酣的時刻了——的講述節目,竟然產生了極強烈的反響。追蹤觀看的人士很是不少,老少都有,而且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年輕人,包括在校學生。在互聯網上,更是很快就有了非常熱烈的回應,激賞的,歡迎的,鼓勵的,提意見的,提建議的,深表質疑的,大為不滿的,“迎頭痛擊”的,都有。而且,這些反應不同的人士之間,有的還互相爭議,互相辯駁。最可喜的,是有人表示,這個係列節目引發出了自己閱讀《紅樓夢》的興趣,沒讀過的要找來讀,沒通讀過的打算通讀,通讀過的還想再讀。

紅學研究應該是一個公眾共享的學術空間。我在講座裏引用了蔡元培先賢的八個字:“多歧為貴,不取苟同。”誰也不應該聲稱關於《紅樓夢》的闡釋獨他正確,更不能壓製封殺不同的觀點,要允許哪怕是自己覺得最刺耳的不同見解發表出來,要有平等討論的態度、容納分歧爭議的學術襟懷;當然,麵對聚訟紛紜的學術爭議,又要堅持獨立思考,不必苟同別人的見解,在爭議中從別人的批評裏汲取合理的成分,不斷調整自己的思路,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

我在講座裏還引用了袁枚的兩句詩:“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我常用這兩句詩鼓勵自己。我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能夠進入名牌大學,沒有能受到正規的學術訓練,先天不足,弱點自知,但是我從青春挫折期就勉勵自己,要自學成才,要自強不息。我為自己高興,因為經過多年的努力,我成為一個作家,除了能發表小說、隨筆,我還能寫建築評論,能涉筆足球文化,並且,經過十多年努力,還在《紅樓夢》研究中創建了秦學分支。我隻是一朵苔花,但是,我也努力地像牡丹那樣開放。我們的生命都是花朵,我鼓勵自己,也把這樣的信念告訴年輕人,特別是有這樣那樣明顯弱點和缺點的年輕人,要清醒地知道,相對於永恒的宇宙,我們確實非常渺小,應該有謙卑之心;但是跟別的任何生命相比,我們的尊嚴,我們的價值,我們的可能性,是一樣的;就算人家確實是牡丹玫瑰,自己隻是小小的,角落裏的一朵苔花,也應該燦爛地綻放,把自己漲圓,並且自豪地仰望蒼天,說:“我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