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鐵血將軍曠世情

第1章 賀龍斬斷絞索,譚友林絕望中迎來曙光

邱雲的命運,是從認識譚友林改變的。譚友林是她的入黨介紹人。

譚友林的命運,是從認識賀龍改變的。他是賀龍從大刀下親手解救出來的紅軍戰士。

南昌起義失敗後,賀龍、周逸群奉命轉移到敵對勢力較為薄弱的洪湖地區。他們先在荊江兩岸組織“年關暴動”,健全黨的組織;後在江陵、石首、監利地區發動群眾,拉起隊伍,就地開展遊擊戰爭。

星星之火,照亮了江陵縣熊家河譚家巷一個少年的心。渴望改變命運的兒童團團長譚友林,從即將沒頂的窮苦泥沼中爬出來,在黑夜中追逐光明。他跟著前方的火炬,在家鄉白沙湖的秘密儀式中,宣誓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踏上了出生入死的革命道路。這一年譚友林14歲。

1930年12月,剛剛入團兩個多月的譚友林,被黨組織選送進石首縣焦山河湘鄂西赤色軍政幹部學校培訓。校領導和教員多數是留蘇回來的共產黨員和黃埔軍校畢業的軍事指揮員。同期入校的300多名學員,在簡陋的環境裏接受正規而近乎嚴酷的軍政訓練。

六個多月下來,30多名學員因不堪吃苦而開了小差,身體單薄的譚友林卻在兩次動搖中戰勝怯懦,闖過難關,堅持到畢業分配。經過正規訓練,熟讀“四書五經”的譚友林,不僅掌握了紅軍戰士應當具備的基本軍事技能,腦子裏也打下了共產主義ABC的烙印。戴著綴有紅五星的八角帽,扛上比他個頭還高的漢陽造,譚友林完成了由農家少年到革命軍人的轉變,成為湘鄂西特委警衛團的一名戰士。

領到槍的當天晚上,譚友林好久睡不著。眼前總有母親淚流滿麵的影子,耳邊總有殺害革命群眾的槍聲。半年多過去了,尖厲的槍聲仍然像錐子紮心。因為江陵區委書記劉肇三叛變,那一夜100多名革命者,就是在這尖厲的槍聲中倒下的。譚友林雖然幸免於難,但也被列入緝捕的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