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友林離開朝鮮,但沒有離開戰場;離開公開對壘的敵人,但沒有離開暗中潛伏的敵人。
譚友林雖然在東北剿過匪,打過仗,對東北的全局情況並不熟悉。副司令員、司令員的擔子一上肩,才覺得分量確實很重。譚友林站在東北工業分布圖前,深思熟慮,運籌帷幄,他要把最有戰鬥力的部隊部署到最重要的目標上,隨時準備痛擊可能冒險的敵人。
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鋼鐵、煤炭、電力和機器製造業,全都分布在鐵路和公路沿線。這些國民經濟的命脈,為抗美援朝補充物資,為國內建設提供動力。東北的安寧與否,事關國家全局,事關戰爭全局,加強內衛治安工作,保衛工業基礎設施,成為東北公安軍的首要任務。對於完成這樣的任務,譚友林必須從頭學起。
東北地區邊界線長達5600多公裏,海岸線長達2100多公裏,邊防管理和邊防執勤任務十分艱巨。
隨著美軍在朝鮮戰場上不斷失利,東北地區隱蔽戰線上的鬥爭也在不斷升溫。僅1952年,美軍艦艇入侵我沿海多達48次,擄走中國漁船、商船21艘,劫持漁民、船員95人。潛伏下來的日本特務、偽滿坐探、蔣軍臥底、漏網土匪,暗中串聯糾結,破壞基層政權,破壞軍事、電力、交通等重要設施,妄圖削弱誌願軍的後方保障能力。
在戰場上討不到便宜的侵朝美軍,還勾結蔣特殘餘分子,計劃在遼東沿海登陸,配合空降武裝,建立所謂東北“敵後遊擊根據地”。
深入調查研究的譚友林司令員,未同敵特交手,已經先機在握。譚友林和政委汪金祥製訂周密方案,組織部隊在邊境預設地區進行“反騷亂、反派遣、反空降”的模擬演練;派出精幹分隊在關隘、要道、重要製高點上潛伏;同時還和東北各級地方政府製訂密切協同方案,形成全民反特的天羅地網。這些舉措,使空中特務和地麵特務見不上麵,潛藏特務和露頭特務抱不成團,海上特務和陸地特務無法聯合行動。譚友林逐點勘察地形,確定重要目標,加強警戒力量,確保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