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身經百戰,深諳韜略。從5月下旬得知自己將要戍守西域,又見“三北”軍區人事布局陣勢異乎尋常,很快便意識到毛主席已經未雨綢繆,準備打仗。毛澤東對戰爭可能發生的預判能力,同時代的軍事家難以望其項背。幾十年的親身經曆讓楊勇相信,要準備打仗是毛主席在深入分析國際國內形勢的基礎上作出的正確判斷。作為一個戰略方向的指揮員,他必須搶在戰爭發生的前頭,立足早打,熟悉情況,盡快進入角色。
中央工作會議結束後,楊勇利用政治局召開新疆工作會議的間隙,與幾位熟悉的同誌個別交談,對新疆問題複雜性的認識又加深了一步。
楊勇找徐國賢交談時,徐國賢幾句開場白頗不尋常:“新疆雖不是八荒之地,但戈壁沙漠不見邊際,內地去的人不是熬幾個年頭就能適應的。人常說,少不入川,老不出關,你的腳都跨進60歲的門檻了,就算精神不老,身體能行嗎?”
徐國賢沒有說錯。1913年10月出生的楊勇,再過4個月就加入到花甲行列了。好漢不提當年勇,花甲之年勿言誌,何況楊勇的肺氣腫時常發作。徐國賢擔心楊勇到新疆把身體折騰垮了。
楊勇聽罷笑著說:“我那個老鄉左宗棠可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呀!當年一路抬棺西進,收複伊犁時已是古稀之人了。沒有以死報國的決心,哪敢長途舉兵與沙俄軍隊較量?現在為了對付新沙皇,我這把老骨頭就是埋在天山腳下也值得!”
徐國賢明白,楊勇是在借古明誌。於是拍著沙發說:“你楊司令有這個決心,我也不打算離開新疆了。當年我跟著王胡子解放新疆,從來沒想過離開新疆。後來調我抗美援朝,仗一打完我又申請返回新疆。解放新疆時我帶的2軍5師,就是抗戰時期在南泥灣大生產的359旅,1954年10月,10多萬駐疆部隊執行毛主席屯墾戍邊命令,5師在阿克蘇就地整編為農墾第一師,開赴塔裏木屯墾造田。那時我就立誓:“活著幹在塔裏木,死了埋在塔裏木。”可是‘文革’一鬧騰,林彪一插手,新疆亂套了,不光自治區亂,軍區也是七拱八翹。‘人心齊泰山移,人心散天下亂’,批林整風一年多了,兩派還在爭高低,打派仗,你要批王恩茂,我要批×××,形勢怎麽能穩定?這回調你坐鎮新疆,我舉雙手擁護!”徐國賢的興奮心情全都寫在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