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歲開蒙,私塾老先生就給任晨講了男兒當懷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高遠誌向,任家長輩更希望任晨能成為勵精圖治、中興家業的棟梁。然而,日軍的炮聲把任晨和他的寡母從大夢中驚醒了。
“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如同侵華日軍投出的一把巨刃,刺進每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心頭。救亡圖存的抗日吼聲,響徹長城內外,震撼大江南北。任晨一家同千家萬戶老百姓一樣,在戰爭的陰雲下過著驚恐不安的日子。
蔣介石政府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為了集中力量剿滅紅軍,不顧舉國民眾的反對,繼放棄東北之後,進一步向侵華日軍妥協。
1932年5月5日,郭泰祺等人代表國民黨政府與日本特命全權公使重光葵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
1933年5月31日,熊斌代表國民黨政府與日本關東軍副參謀長岡村寧次簽訂了《塘沽協定》。
1935年6月,蔣介石指派何應欽與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梅津美治郎簽訂了《何梅協定》。
接二連三的喪權辱國協定,助長了日軍的侵略氣焰,使中華民族的愛國情懷與“中華民國”的領土主權遭到空前的**。
“九·一八”事變發生時,15歲的任晨已離開河南閿鄉縣(舊縣名,後與靈寶合並),就讀於開封明誠中學。之後,他又相繼在陝縣省立第九中學、開封藝術師範求學。麵對日軍肆無忌憚地猖狂侵略、國家的深重災難和民族的奇恥大辱,任晨和他的同學心頭滴血,眼中冒火。東三省的淪陷,本已讓他們為國家的前途擔憂,而一係列賣國條約的簽訂,更讓他們為民族的命運揪心!國家處在生死存亡之際,民族陷於水深火熱之中,血氣方剛的任晨卻愛莫能助,隻能恨得咬牙切齒。他恨日寇太瘋狂,恨蔣介石太無能,也恨自己不能親手掄起大刀,向侵華日軍的頭上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