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陲將星

沙市城,朝陽學院:女學生邱雲愛上了男同學譚友林

1944年春節,度過極端困難期的延安軍民,在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的喜慶中,開展各種各樣的文娛活動。話劇、京戲、舞蹈、秧歌、腰鼓、社火,應有盡有,一撥接著一撥,把延河兩岸的節日歡樂推向一個又一個**。

中共中央黨校的學員們,穿著肥厚的軍裝,或陪著妻子,或陪著女友,裏三層外三層地踮著腳尖看熱鬧。有些會蹦會跳的學員,還鑽進交際舞場、秧歌隊裏,興高采烈地跳著扭著。

晚上8點,兩盞汽燈在中央黨校大禮堂前高高掛起,躲在雲後的月亮掀開紗幔,把光輝灑滿黨校周圍的溝溝峁峁。廣場上的拉歌聲**迭起,掌聲轟鳴。眼前萬眾歡騰的局麵,排山倒海的歌聲,是戰鬥與勝利的喜慶圖,是雷鳴與電閃的交響樂。春寒料峭中的延安人,臉上綻放出絢麗的笑容。

譚友林剛扭完秧歌,頭上還在冒汗,心底溢出的興奮,讓他一臉愉悅,但眼神中露出的一絲憂鬱,卻傳出了內心的些許孤獨。

看著聯歡晚會上出雙入對的男男女女,想到同隊學炱中隻有他和另一個人還在放“單飛”,28歲的譚友林不由得悵然若失。

紅軍到達陝北後,延安的老幹部多,女青年少。男女比例1938年前是30:1,1941年是18:1,到了1944年也還是8:1。有人挖苦老幹部爭著與女青年談戀愛,是“一個靶子幾杆槍。”情況特殊時,還得由組織出麵拉郎配。有些被組織介紹給老幹部的女青年一肚子牢騷:“在家裏是父母包辦,到延安是組織包辦。解放區的天是男人的天!”牢騷歸牢騷,婚姻歸婚姻。“先結婚後戀愛”,成為當時延安婚戀的時尚語。

譚友林也處在組織出麵找對象的尷尬之中。按照當時不成文的"258團”(25歲、8年黨齡、團以上職務)規定,譚友林早已符合結婚條件,但他從不主動和女同誌交往。得知俊朗瀟灑的譚友林還是單身漢,一些女青年便把這位年輕將領視為心中的白馬王子。在譚友林參加的集體場合,女青年們眼裏射出的灼熱目光,像出膛的子彈,讓他渾身火辣辣的。有兩位漂亮女演員曾想找機會向譚友林示愛,都被譚友林婉拒。日子一長,在女青年的追逐目光和竊竊私語中,這位被劉少奇稱為“少壯派”,被周恩來稱為"娃娃政委”的戰將,反倒被人們視為攻不破的“愛情堡壘”,有些尖刻的女青年還把“土包子”、“柳下惠”的帽子戴在譚友林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