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湘贛風雲

第二十七章 眾誌成城

105

1933年夏,蔣介石在日本帝國主義進一步擴大侵華戰爭,相繼占領熱河和察北、冀東等地,民族危機空前嚴峻的情勢,繼續集中兵力進攻紅軍,加緊準備進行更大規模的第五次“圍剿”。他發覺“**”與“分進合擊”的戰略戰術對紅軍無能為力,於是開始在根據地周圍築碉構堡,加強軍事和經濟封鎖,陰謀以此逐漸消耗紅軍的力量,步步緊縮革命根據地,最後尋求紅軍主力決戰。

這一次,蔣介石共動用兵力近百萬,其中進攻中央紅軍和中央蘇區的五十萬,而用來進攻湘贛蘇區的就達十萬多。西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劉建緒進駐蓮花後,將兵力部署作了調整:第十五師配置在寧岡的礱市、古城、新城和茶陵縣的石龍以及酃縣地區;第六十三師在蓮花及其附近地區;第十六師由湘鄂贛地區向蓮花和茶陵縣的高隴地區調動;第二十八師在遂川和萬安地區;第二十三師擔任贛江防務,分布在泰和和吉安地區,第十八師布置在安福和峽江地區。此外,國民黨軍西路軍第二縱隊的第七十七師、第六十二師和第十九師各一部駐守在湘鄂贛和湘贛蘇區之間的新餘、宜春、萍鄉和醴陵一帶,協同第一縱隊對湘贛蘇區進行“圍剿”。

劉建緒根據蔣介石提出的“持久戰和堡壘主義”的總方針,決定首先鞏固現有陣地,由點到線地建築碉堡,完成對湘贛蘇區的封鎖,限製紅軍機動,然後在國民黨軍主力向中央蘇區大舉進攻的時候,再以第十五師、第十六師和第六十三師擔任主要突擊,由西向東進攻湘贛蘇區。

此時,中央的軍事指揮權完全把握在博古、李德這些吃洋麵包的人手裏,他們錯誤地認為第五次反“圍剿”是革命與反革命的決戰,是爭取中國革命完全勝利的鬥爭。因而作出了一連串不及實際的錯誤決定,在敵人加緊準備對中央蘇區舉行第五次“圍剿”的時候,他們不是要求紅軍加緊進行反“圍剿”準備,而是繼續執行“進攻路線”,並將中央紅軍主力第一、第三軍團分開,實施所謂“兩個拳頭打人”。在敵人開始“圍剿”以後, 先是要求中央紅軍繼續實施“軍事冒險”,在進攻一再受挫以後,又轉而采取軍事保守主義,命令紅軍實行消極防禦,進行陣地戰和堡壘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