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湘贛風雲

第二十四章 紅軍軍校

93

紅軍之所以能不斷發展壯大,除了共產黨的政策順從民意,能“得道多助”外,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有一大批能帶兵會打仗的軍事幹部,在這一方麵紅軍軍校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眾所周知,蔣介石是靠黃埔軍校起家的;可後來隨著他的倒行逆施,黃埔軍校的早期精英有一多半跑到共產主義的旗幟下。再加上共產黨自己創辦軍校培養的軍事人才,國民黨焉有不敗之理!

紅軍學校最早起源於各部隊的教導隊。

早在1927年10月,毛委員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引兵井岡山,第二個月,就在井岡山龍江書院,創辦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軍官教導隊,史稱井岡山教導隊。朱毛會師後,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原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改稱第十一師第三十一團,其軍官教導隊亦改稱第三十一團軍官教導隊。教導隊在近半年的時間裏,為部隊和地方培養150餘名基層幹部,其中茶陵就有譚家述、譚思聰、譚趨新等十幾人,這些人在後來的都成了縣級以上幹部和師團一級指揮員。

1928年5月初,第三十一團軍官教導隊與工農革命軍第二十九團教導隊合並成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軍官教導大隊,隨後又改稱紅四軍教導大隊、紅四軍軍官教導隊。1929年1月,紅四軍揮師贛南,便以軍官教導隊為基礎成立紅四軍隨營學校,標誌著紅軍軍校的正式誕生了。

但最早掛牌的紅軍軍校是方誌敏創立的工農紅軍信江軍事政治學校。

1927年年底,繼南昌暴動、秋收暴動、廣州暴動之後,方誌敏在自己的家鄉領導了轟轟烈烈的弋橫農民暴動,建立了贛東北第一支革命武裝——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軍第二師14團,後改為信江紅軍獨立第一團。1929年,獨立第一團發展到近2000餘人,槍1200多支,地方紅軍及赤衛隊近萬人。當時的紅軍隊伍中基本上都是土生土長的貧苦農民,盡管他們苦大仇深,能吃苦耐勞,革命積極性很高,但文化水平及軍事素質都很低,在強敵進攻麵前,極不適應,因而不得不從俘虜、投誠過來的舊軍人中抽調部分人員擔任基層指揮員,而這批舊軍人卻沒有經過很好的改造,軍閥習氣濃重,除了雇傭思想之外,還動輒打罵、罰站戰士,引起紅軍戰士的強烈不滿。這些對於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紅軍建軍宗旨以及今後的發展極為不利,因此,方誌敏便決定創辦一所紅軍自己的軍校來培養那些基層指揮員。1929年10月26日,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籌備,中國工農紅軍信江軍事政治學校在弋陽九區芳家墩村吳家祠堂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