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在中國革命的曆史長河中,許多英烈沒有倒在敵人的槍口下,而是死在了革命隊伍的內耗上,而且,更加幽默的是那些先冤殺別人的人,最後又被自己的同誌冤枉錯殺了。王佐和袁文才就是早期被冤枉錯殺的典型案例。
王佐和袁文才是兩老庚,都是1898年出生,兩人都屬客籍,都是綠林頭目。不同的是袁文才是寧岡人,讀過書,而且很早就加入了黨的組織,是不可多得的早期知識分子革命者;而王佐家住遂川下莊,純粹是個大老粗,性格豪爽,敢作敢為。他們倆都生長在井岡山地區,早年因反抗土豪劣紳的壓迫,相繼投身綠林,組織隊伍,“殺富濟貧、除暴安良”,在茅坪和茨坪遙相呼應,既而控製了整個井岡山,成為馳騁羅霄山脈的一對梟雄,後來雙雙跟隨毛澤東,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鞏固立下過汗馬功勞。
1927年10月,袁文才迎接毛澤東上山時的情節,電視劇《井岡山》表現得很逼真。袁文才事先埋伏了一支伏兵,當他認準毛委員,打開山門迎接工農革命軍時,便殺豬宰羊,送了好幾擔銀元給部隊作軍餉。後來又親自出馬勸老庚王佐也一起跟著毛委員舉事。
1928年2月,井岡山的兩支綠林武裝合兵一處,被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團長,袁文才任團長,王佐為副團長。從此,倆老庚跟隨毛澤東鞍前馬後,立下過赫赫戰功。可他們倆畢竟是農民,狹隘的本位主義思想,使他們不願離開這片土地;過分的清高和自傲,又使他倆目空一切,加之日積月累的土客家之爭,最終要了他們的“卿卿性命”。
在井岡山,無論是軍隊還是地方,袁文才和王佐真正佩服的隻毛澤東一個人。因為他們倆太有能力了,而且一文一武,珠聯璧合,配合得天衣無縫。假若,當年毛澤東不引兵井岡山,那麽他們倆聚嘯山林,做幾十年山大王是應該沒有問題;假若,他們倆接受改編後,跟著毛澤東不再回到這山溝溝裏來,那麽他們日後,不封元帥,也能成為共和國的大將。然而,曆史沒有假設,他倆最終因曆史的包袱和性格悲劇,被自己人冤殺在永新這個小城,受其牽連的還有毛澤東的最為得力的助手,茶陵特別支部書記宛希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