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湘贛風雲

第十三章 九隴山穀

49

九隴山,位於永新、寧岡、茶陵、蓮花四縣交界的三灣鄉東南部。這裏古樹參天,群峰起伏,重巒疊嶂,懸崖峭壁,與山外聯係隻有三條小路:一條通往永新梅花山,一條通往寧岡,一條通往茶陵的小田。占據山頭,控製這三條可進可出的小路,便可“高枕無憂”,真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1927年底,永新縣工農赤衛隊,開始在這裏建立了革命根據地;隨著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穩固,特別是毛委員提出“大力經營永新”的戰略方針後,九隴山的戰略位置越來越彰顯出來,最終被打造成僅次於井岡山的第二個革命軍事根據地。

九隴山根據地在湘贛邊界的反“會剿”鬥爭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井岡山失陷後,永新、寧岡、茶陵地方武裝憑據山險與敵激戰三晝夜,終於以低劣的武器抵禦了4個正規團的圍剿,保存了這些革命的“火種”,隨後再慢慢燃燒,終成燎原之勢,“紅”了湘贛邊界一大片。

不僅如此,還為紅軍培育了一支能打善戰的勁旅——紅六軍團。六年後,也正是這支部隊,在中央紅軍實行戰略轉移時,充當了開路先鋒,打響了長征的第一槍……

譚家述第一次來到九隴山,就被這片山林迷住了。

哇噻!好一架莽莽蒼蒼的大山,縱橫30多公裏,峰巒疊嶂,削崖深壑,溪澗回旋;林密日陰,雲霧繚繞,鳥雀啁啾。

他和張善誠一道在石徑上攀援,從七裏船出來,秘密潛入茶陵境內的東坑去做工作。

張善誠,1882年生,茶陵縣馬江浪石灘人。大革命時,積極組織當地農民與土豪劣紳作堅決的鬥爭,幫助組織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被選為茶陵縣農民協會執行委員。1927年11月底,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成立後,隨即又成立第五區工農兵政府,張善誠任主席。部隊撤退時,跟隨工農革命軍上了井岡山。不久,又遵照縣委的指示,返回茶陵,發動群眾,開展遊擊鬥爭,並很快組織了一支300多人的地方武裝。可在敵人的強兵壓境之下,這支人馬大部分被打散了,剩下的人員全部加入了譚家述的遊擊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