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5月,留在中條山的中國軍隊被日軍戰敗,一部分犧牲,他們至今連姓名也沒有留下,一部分逃過了黃河,盼望著能夠打過黃河以北來,一部分做了戰俘,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九死一生。
而一直到抗戰勝利,中國軍隊都沒有打過黃河以北。
1941年5月,盡管日軍占領了中條山,卻再也無力進入西北了。
那支在中條山中堅守了兩年半,挫敗了日軍11次進攻的第四集團軍,他們此後的命運如何?
第四集團軍渡過黃河後,駐紮在河南偃師、汜水、鞏縣、廣武一帶,擔任河防, 阻擊日軍渡過黃河。日軍占領了中條山後,曾派出一支部隊從邙山偷渡,被第四集團軍三十八軍擊敗。
邙山位於洛陽市北,黃河南岸,係秦嶺山餘脈,為洛陽的天然屏障。傳說這裏風水極好,所以成了東都洛陽曆朝曆代的官家墓地,邙山上已無一塊臥牛之地。 民間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的諺語,唐代詩人王建《北邙行》這樣寫道:“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置處。”白居易的《浩歌行》中也這樣寫:“賢愚貴賤同歸盡,北邙塚墓高嵯峨。古來如此非獨我, 未死有酒且高歌。”
唐代的邙山都已經沒有掩埋之地,更何況現在。
想來,當年三十八軍在邙山上抗擊日軍的時候,高聳嵯峨的墓碑和高髙隆起的墓塋,是天然的防禦工事。
在河南,第四集團軍依舊開辦幹部培訓班。
在一次培訓班上,孫蔚如向學員們講起了當年替楊虎城守法的事情。盧溝橋事變後,孫蔚如兩次麵見蔣介石,願意替楊虎城守法,讓楊虎城出來指揮陝西軍作戰。他懇求蔣介石說,雙十二事變,楊虎城是出於愛國的目的,出於對日寇的憤慨,“論帶兵,我是書生;論打仗,楊先生比我強得多,為了國家民族,請委員長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