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十萬男兒血

第二節 以八路軍為榜樣

和孫蔚如一樣,趙壽山同樣和共產黨軍隊淵源很深,他的軍隊很早就與共產黨有聯係。

1938年8月,經曆了永濟血戰的三十一軍團傷亡慘重,而補充兵員,也多是從黃河西岸的陝西補充。這一點,和桂軍很相似。我在采訪桂軍老兵的時候,他們說,那時候,不論部隊傷亡有多大,都要從廣西補充兵員,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往往一個連排裏,都是同一個村莊的戰士,所以打仗的時候眾誌成城, 作風強悍。陝西軍也是這樣。

補充的新兵需要培訓,需要進行政治思想教育。有人就給孫蔚如建議,讓八路軍進入三十一軍團當老師,八路軍紀律嚴明,作風頑強,連戰連捷,戰術得法, 如果三十一軍團能夠學到八路軍的戰法,得到政治思想工作的真傳,部隊的戰鬥力將會大大提高。

孫蔚如欣然同意。

孫蔚如同意的原因是,早在一年前,八路軍就幫助趙壽山的十七師整軍,讓十七師的麵貌煥然一新。孫蔚如相信,八路軍也會把三十一軍團錘煉成一支鋼鐵之師。

全麵抗戰剛剛開始,趙壽山就帶著十七師奔赴了抗日前線,在河北戰場和山西戰場與日軍艱苦鏖戰,他們連續作戰數月,兵員大為減少,又得不到補充,最後一戰中,因為沒有彈藥,部隊用石頭與衝上陣地的日軍拚殺。十七師剛剛開赴戰場時,是滿員的萬人,而經過多月激戰,僅剩2700人。

即使這樣,十七師仍然沒有亂,交替掩護向後撤退。在從保定到太原的撤退中,國民黨軍隊22個師都是一敗塗地,唯有趙壽山的第十七師成建製撤離。1940 年,在重慶召開的一次軍事會議上,總參謀長何應欽聽說了當年山西戰場的情景, 就問趙壽山為什麽十七師敗而不亂,趙壽山回答說:“進攻的時候,我衝在最前麵, 撤退的時候,我走在最後麵。”何應欽大為感動,對身邊人說:“我軍所有師長都能這樣做,何愁日軍不能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