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老兵口述抗戰史(全3冊)

“彈盡,援絕,人無,城已破”

常德保衛戰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日軍在當時的電文中,以“淒絕”來形容這場戰役。淒絕,可能是指日軍成批成批地死亡,而又無法施救。日軍有一封電文是這樣寫的:

此次攻防戰激烈的程度,不禁讓人想起南京攻防時,重慶軍的戰意,誠不可辱。

英國的《倫敦新聞紀事報》評論常德保衛戰說:

在這城牆的戰鬥,日漸慘烈,甚至好像在歐洲中世紀時代那樣,以手格手,以頰撞頰作殊死的血戰。

美國的《紐約時報》則報道說:

墳地掘得太淺了。過道行人都得把橘皮捂在鼻尖上以避死屍的腐臭……

英國報紙的“以手格手,以頰撞頰”非常形象地寫出了肉搏戰的慘烈。槍彈用完了,刺刀也折斷了,雙方隻能用身體接觸,那種“淒絕”的情景是幾十年後的我們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的。而美國報紙則形象地描述了戰場的緊迫。死人都來不及掩埋,隻能匆匆挖一個淺坑,死屍腐爛,讓人欲嘔。

當時,留在常德城裏的,有兩個外國人,一個是天主教神父王德純,一個是美國記者愛潑斯坦。常德保衛戰結束後,兩個老外都寫回憶錄描述這場戰爭,愛潑斯坦寫道:“唯一的援軍是利用陣亡將士的軍服,穿在稻草人身上,夜晚豎在堡壘上,使日軍望之猶如活人。”

常德早就成為一座死城,孤立無援,但是,57師仍舊在堅守。

後來,餘程萬在為《常德守城戰紀實》所寫的序言中寫道:

冬11月初,倭寇集五個師團約十萬餘眾之兵力,發動濱湖攻勢。程萬提師8000,奉命固守共16個晝夜,其間與敵作街巷爭奪戰者九晝夜。敵挾其優勢武器,空炸、炮轟、毒攻,無所不用其極。我以有限人數、血肉之軀,與敵做殊死戰……有一人使一人,有一槍使一槍,無槍則使刀矛或磚石木棒,與敵人死拚。直至彈盡糧絕,援救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