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芝龍既然決意降清,鄭成功與父決裂,率部出走,回到海盜的秘巢,建立練兵場,招募新兵,積極練兵,誓死要抗清。
鄭芝龍舊部除鄭成功外,也都各行其是,作鳥獸散,鄭鴻逵率部入海,重新做回海盜,鄭彩鄭聯則轉奉魯王。
當鄭成功知道唐王出走後,桂王整頓軍務,勵精圖治,民心所向,於是派遣使者投書。
朱閬對鄭成功的心理了如指掌。
雖然他與乃父立場不同,仍是忠於大明正統,但骨子裏的思想卻仍是海盜思想,並不願意把自己的家族利益以及好容易建立起來的軍隊軍權交出去。
更要命的是,他曾擁立兩代唐王,如今雖然僅餘桂王正統,他也樂於效忠,卻仍是不敢傾情投入。
原因仍是大明的黨爭。
不僅是東林黨與閹黨,因為明初還有藩黨之爭。
明建文帝即位後,亟不可待的掀起削藩運動。
但軍力最強的燕王朱棣,卻打著遵祖訓,誅奸臣,清君側的旗號,發動了靖難之役。
結果是占絕對優勢的建文帝,卻屢戰屢敗,派去的兵都成了送禮,建文四年,燕軍攻破金陵,建文帝自焚於宮中。
朱棣立即開始了大屠殺。
凡在靖難之役中支持建文帝的文臣武將,均被肅清,太常卿黃子澄肢解而死,株連九族;兵部尚書齊泰與黃子澄力主削藩被殺,其子發配邊疆;山東布政使加後部尚書銜欠鉉,禮部尚書陳迪,戶部侍郎舊敬,或斬首,或磔殺,或被絞死,禍及家族。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所以鄭成功可不傻,知道在皇統上站錯隊的結局,一但桂王稱帝,複國成功,哪怕是個禦史之流上書,說鄭成功曾擁立唐王,於皇統立場上有汙點,那必是誅連九族,子發配邊疆,妻女入教司坊,不得善終。
朱閬當然知道他這個想法。